|
封底推荐语:
本书以探讨发生在现代人文学术领域的范式转换为基本线索,在民俗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边界作业”中交互检视,对“语言转向”这一关联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新构建了“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自20世纪下半叶以迄当今的学术史脉络,进而从“交流民族志”的理论模型找到了进入口头诗学的创造性张力。与此同时,作者基于长期跟踪白族石宝山歌会的田野研究,在民族志叙事阐释的基础上,力图创建一种新的民俗学解析框架——交流的诗学──由此为观察和研究“歌会”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提炼出一种或可适用于诸多民族口头传统的理论阐释模型。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该著的基本创获在于兼顾了民俗学理论反思与民族志个案研究的双重努力,从民俗学研究的学科互涉谱系探究文本与语境之间的方法论张力。一方面,在复杂而又广博的学术史脉络中剖析了现代民俗学理论演进的内在理路,特别是在“演述”这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话语中扩展了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石宝山歌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表达形式之间的互为抱合,以扎实的田野作业和细腻的文化解读,深入地刻写了这一民俗生活世界的观念表征与文化意涵。此外,作者也力图从田野研究走向理论建构:“交流的诗学”成为一个可资不断深拓的学术阐释空间,由此也为读者呈现了作者走近自身文化传统的民俗学实践路径。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