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福田亚细男 施爱东]民俗学在国际与代际之间的相互理解
——对话福田亚细男
  作者:福田亚细男 施爱东   译者:彭伟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6 | 点击数:10883
 

  施爱东:钟先生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巨大的民俗学对象空间,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学术领域,培育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但是,在这个巨大的对象空间内,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兴趣点、立足点,甚至是随机地寻找所谓的田野基地,民俗学无法明确地告诉一个初入门的学生,他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具体如何做。前辈们只是说:“你看,田野中到处都是宝藏,去拣吧。”我们的学术经典很少,大家只能拿钟先生的著作来当学术经典,比如在北师大,几乎每一本博士论文都得引用一些钟先生的话,有些是为了引用而引用,许多引用的话都没什么特别的价值,只是因为它是钟先生说的,所以要引用,他们以这种引用来表明自己民俗学论文的身份。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愿意把钟先生当作我们的祖师,没有钟先生就没有中国现代民俗学。钟先生在严肃的政治背景下,利用他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保护和培育了这门学问。钟先生一辈子受过很多委屈,但他一直坚持呼吁,要求在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这样一门学科。我把钟先生比喻成这门学科的经营者,把他看作民俗学的老板。钟先生是一个好的老板,但他不是一个好的技师,他没有做出一件堪称范本的作品。第二代民俗学者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出了很多书,各地都出版了很多“民俗事典”一类的书籍,可是,我们这一代民俗学者不可能跟在屁股后面继续做民俗事典。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并没有给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学术成果。

  福田:对你刚才说的话,我不是很接受。我了解王文宝出了四本书,资料很多,但里面没有对方法的总结。非常详尽,但没有对方法的总结。

  施爱东:王文宝的书,与其说是论著,不如说是形式上看起来像论著的编年史。从他的书中根本看不出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王先生跟谁的关系密切一些,就在书中多写他一点,跟谁的关系疏远一些,就在书中少写他一点,甚至忽略不写。比如我注意到,他写的学术史中很少出现刘守华,事实上刘守华在中国当代民间文学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学者。如果让学生来看王文宝的书,最多就知道过去有的学者写过些什么东西,其他什么也得不到。王文宝的书,作为学术史资料索引倒是不错的,但是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评论。还有段宝林老师,他连这一点都很难做到,他有一些学术史论,所依据的材料和本来的历史正好相反,他没有看到原始材料,很多评论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中国学术界很多怪现象,也许是福田老师无法想象的。刘魁立先生写过一篇关于“狗耕田”的论文,得了一等奖,有同辈学者告状说,另一位学者写龙,居然没有得到一等奖,为什么写狗可以得一等奖,写龙反而不行?第二代中国学者里面,刘魁立先生是唯一偏离钟先生研究范式的一位,刘先生跟福田老师有很多相近的地方,逻辑严密,富于思辨,不是纯粹的学科本位。我注意到,在福田老师的书架上,我认为的中国最好的民俗学著作大部分都看不到,除了顾颉刚先生这本书。当然,福田老师书架上的书,许多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真诚地希望福田老师能常来中国走走,能和第三代中国民俗学者多接触一些,也许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①对体制持批判态度的学生运动组织。———福田补注

  ②原文为“マレビト”,此处使用的“来访者”是该词汉字表记的一种,此外常用的汉字表记还有“稀人”“客人”“异人”等。折口信夫在1920年代初进行了两次冲绳之旅,在1925年的《古代生活的研究———常世之国》提出这一概念,最后在1929年的《国文学的发生》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即“来访者就是来访的神”。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常世(长存的世界)被认为是死者所居住的国度,保护人们不受恶灵侵害的祖先就住在那里,由此农村的人们产生了每年祖灵从常世定期来访,为人们带来祝福的信仰。祭礼中使用的树干、竹竿等高高竖起的祭礼标志物(依代),就是为来访的神落脚而设的。因为这种来访很稀少,因此称为“マレ(“稀少”之意)ビト”。他推定现在成为佛教节日的“盆”,原本也与来访者信仰有着紧密关联。进而,偶然来访的过路旅人、漂泊艺人等也被归入来访者之列。这一概念是理解折口信夫民俗学思想的关键概念,给后世的民俗表演艺术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依代”则成为所有日本民俗学研究者都非常熟悉的常用概念。———译者注

  ③日本的博物馆根据法律规定,在本人所从事的专业受过专门训练,并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包括研究、调查、收集、展览普及、保存、管理等。———译者注

  ④自2014年10月起,原本是自由组织社团的日本民俗学会获得法人资格,成为“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民俗学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孔飞力谈中华帝国晚期的国家与社会
下一条: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