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岳永逸]“非遗”的雾霾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30 | 点击数:6462
 

  标准化的隐忧

  在形式化的大背景下,在这块文化生态丰富多样的国土上,被不同程度形式化、空壳化的“非遗”还有着被标准化、单一化和乌托邦化的隐忧。

  众所周知,中国的端午节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秭归、湖南汨罗、湖北黄石和江苏苏州四地联合申报的结果。之所以要这四地联合申报,在国家层面看重的就是四地有着差异性的端午节的典型性。秭归是屈原的诞生地,汨罗是他殉国之地。两地端午节紧紧与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捆绑在一起自然而然,合情合理。苏州是伍子胥曾生活的旧地,那里的端午节就天然与之联系在一起。

  虽然都在湖北,黄石的端午节则与屈原关联不多。它的主色是持续四十天的原本有“厘头会”之称的神舟会。作为西塞山前道士!村的地方性庆典,神舟会主旨是通过净化、布施等手段,祈福、禳灾、驱瘟、除恶、祛病、求子、联谊。正是因为申报“非遗”,神舟会被定格为“官名”。不仅如此,在官民的合力下,原本在神舟正仓的“(送子)娘娘”将正位让给了屈原,而退居神舟后仓。在二○○五年以来当地的官方叙事中,祈祷丰收、健康、村庄安宁的神舟会被言语化为悼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端午节。

  其实,形式化本来就直接指向的是标准与标准化。不符合某些基本的条件—也就是标准,再有特色的文化事象也只能在“非遗”这个条框的明确体系之外。如果再有诸如“爱国”、“传统”这样被盗用的“大词”作为虎旗,越来越同一的标准化“非遗”也就不远了。

  当然,无论是形式化还是标准化,都不是“非遗”运动的全部。何况,从管理、操作层面而言,形式化与标准化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便捷性。但是,谁的“非遗”、谁的多样性应该是“非遗”运动中须时时诘问和警醒的问题。究竟是谁赋予了我们将“非遗”非遗化的权力?我们究竟在向被命名为“非遗”的东西索取什么?

  晋升到高一级的“非遗”名录中的文化越来越多,保护、传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冠之以“非遗”名目的展览、汇演也越来越多。可这似乎并不能验证我国民俗文艺的繁荣,海外文化主动将我们当下的文艺请进去的事儿更是寥若晨星。

  无独有偶,在偌大的中国,生态环境事实上亦是在各方都有预见的语境中,按部就班地恶化,雾霾就是个中典型。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七日晚些时候,为了应对后续三天的重霾,北京市的中小学幼儿园都不得不放假了。肆虐地侵袭、腐蚀着肉身的霾,如此地步履轻盈,悄然无声。它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强大,所向披靡,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一个荒诞却“沁人心脾”的寓言。

  将霾与“非遗”相提并论或者有些牵强,但一个指向人身,一个却关系人心。因为人,二者有了难分彼此的相关性。这或者是一个绝配的隐喻:霾与身,“非遗”与心。形式化与标准化就如同本意在于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非遗”的雾霾。果真如此,如果不警惕萦绕在“非遗”周围的雾霾,那“非遗”运动同样有可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地成为梦魇、寓言。话又说转来,身心真的必须肩并肩、手拉手地同步前行,白头偕老?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九日霾中定稿

     (本文原刊于《读书 》201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人大代表: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下一条: ·山东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