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杨利慧、张霞、徐芳、李红武、仝云丽合著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一书的学术价值。该著作不同于以往“向后看”的神话学研究取向,倡导“朝向当下”的观察和研究。该著作通过生动个案探讨了神话的功能与意义、神圣性、神话观、承载者、语境的效度与限度等问题,有力推进了现代口承神话研究,引发学界对“神话”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关键词: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朝向当下”; 神话学
作者简介:张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2011年3月,杨利慧、张霞、徐芳、李红武、仝云丽师生5人合著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以下简称《现代口承神话》)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的最终出版得益于两个学术项目的支撑,同时也是本书学术实践的重要背景。2000年,杨利慧教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的资助,正式着手其酝酿多年的“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项目的研究工作,她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4名硕士研究生张霞(2002届)、徐芳(2002届)、李红武(2005届)、仝云丽(2006届)先后加入其研究团队,并在项目框架下完成了各自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此期间,杨利慧亦撰写多篇论文,系统阐释项目之下的各个具体问题。
在上述科研项目启动10年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神话学文库》将杨利慧师生合著的《现代口承神话》一书纳入首批出版规划。《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种图书,《现代口承神话》是其中中国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架构与特色
《现代口承神话》全书共分为九个部分:
一 《神话学文库》总序 (叶舒宪)
二 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代序) (吕微)
三 第一章:总论 (杨利慧)
四 第二章:讲述者与现代口承神话的变异——重庆市司鼓村的个案 (张霞)
五 第三章:现代口承神话的演述人及其神话观研究——陕西安康市伏羲山、女娲山区的个案 (李红武)
六 第四章:民间传统的当代重建——山西洪洞县侯村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的个案 (徐芳)
七 第五章:神话、庙会与社会的变迁(1930-2005年)——河南淮阳县人祖庙神话与庙会的个案 (仝云丽)
八 附录: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 (杨利慧)
九 后记 (杨利慧)
这样的著述架构,并非简单地将各位作者的单文集结,而是始终贯穿着杨利慧的神话学思想。四位分论作者的单文都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研究过程都体现了杨利慧团队对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追求。杨利慧并未回避单文之间阐释程度深浅不一的问题,大胆地结构出一部极具对话性的书稿,因此这九个部分对于读者理解杨利慧团队的学术实践与学术理想皆不可或缺。
叶舒宪在《总序》中阐述了《神话学文库》的宗旨,即:“尤其注重具有跨学科视角的前沿性神话学探索,希望给过去一个世纪中大体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中国神话研究带来变革和拓展。”无疑,《现代口承神话》是最能体现文库要旨的一部著作。也正因为其“跨学科”、“前沿性”和“探索性”,在重要的“序言”位置,杨利慧并不满足于一篇四平八稳的序言。
吕微研究员的《代序》,是一篇充满“学术辩难”的长序,让本书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学术起点。吕序并未回避吕微、杨利慧之间在神话学理念上的差异,反而将其视为推进学术研讨的契机,两种神话研究路径“求同存异”,引人深思。吕序认为“现象的经验实证维度”和“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纯粹思想维度”并不构成实质的对立,而是相得益彰。杨利慧在《后记》中的回应也指出,本书的目的是呈现社会的基本事实(facts),力图“回到灵动鲜活的生活现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