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瞽史与《左传》
顾颉刚第一次将瞽史与左丘明联系起来, 但他却认为左丘明根本不是瞽史,而且根本就不是失明的人;世俗容易嫉贤妒能,常将别人的长处说成短处,由于史与瞽的职责相通,又因为名“明”,因而反而被人说成了盲人,以致连司马迁也误信“左丘失明”[16]。顾氏的理由很奇特, 后人都不接受,很多学者反倒是接受了左丘明是瞽史的看法,因而认为《左传》一书,是基于当时大量的口头传说。最早这么说的可能是徐中舒,他是把瞽史看作太史和瞽矇两种职官的:瞽矇是乐官,同时也传诵历史或歌唱史诗;后来瞽矇失职,他们还要以说史方式在民间说唱故事;在传述历史的时候,是以瞽矇为主,而太史则是 辅助瞽矇的人,帮助记录和记诵,因之而得名为瞽史;史官所记录的,是像《春秋经》这样的简短的历史,还需要通过瞽矇以口头传诵的方式逐渐补充和丰富起来;瞽朦传诵的历史再经后人记录下来就称为“语”,如《周语》《鲁语》之类,《国语》就是记录各国瞽矇传诵的总集[17]。
我个人觉得,徐中舒的意见非常有启发,至少能够很好地解释《春秋经》这样的纲目性古史与《左传》《国语》这种语类古书之间相辅相成的 关系。后来杨宽又有进一步的发挥,他说:“春秋时代有一种瞎眼的贵族知识分子,博闻强记,熟悉历史故事,又能奏乐,善于传诵历史或歌唱史诗,称为瞽史,也称瞽矇,他们世代相传,反复传诵,不断加工,积累了丰富的史实内容,发展成生动的文学作品。”“《左传》作者就是根据各国瞽史所传诵的各国《春秋》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用以作为《鲁春秋》的一种传的。”[18]
阎步克有跟徐中舒相似的说法:“古史传承本有‘记注’和‘传诵’两种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一件史实,史官记其大略于简册之上,其详情则有瞽矇讽诵。孔子《春秋》和左丘明《左传》的相为表里关系,我想就由此而来,《左传》不过是把昔日瞽矇所讽诵者,也化为了书本而已。”[19]
对这些看法提出反对的,是刘成荣。他认为,春秋时期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拥有很成熟的理性文明的国家,文字记录早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实,如果早期有口传的话,那也只能是历史上曾经的某个阶段,用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则不能成立。因此《左传》不可能是瞽史的记录[2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本文责编:郑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