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作者:徐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10 | 点击数:16854
 

  如果光看这段话,可能会得出战国以前的学术只有口传,至战国才开始书于竹帛的结论。但章学诚在这里论述的不是所有的著作,而是私人著述类的著作,决不是说战国以前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说。章氏说了这段话后,也很担心被误解,因此他自己在“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这句话下面加了一条小注:“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与孔子所述六艺旧典,皆非著述一类,其说已见于前。”内1928年在大阪怀德堂作名为《章学诚的史学》的演讲时说章学诚还撰有《诗教》一篇,认为所有的著述都是从战国开始兴盛发展而来的。”[13]但章学诚说的“著述”,并不是指所有的著述,而是指我们今天讲的私人著述,并不包括那些史官的著述,内藤显然是误解了章氏。章氏《诗教上》篇又云:

  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王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道不行而师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贤尧舜也。然而予欲无言,无行不与,六艺存周公之旧典,夫子未尝著述也。《论语》记夫子之微言, 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14]

  所谓“一人之著述”,就是私人著述。战国之前,像《国语》、《世本》、韩宣子所见之《易象》与《鲁春秋》这样的书,尽管都是史官的著述,但从“六经皆史”的观点出发,它们都是先王之政典,而不是“一人之著述”。因此,章氏的意思,是说私人著述是从战国开始的,决不是说,战国以前, 是一个“以口头传承书籍”的时代。

  内藤对于《文史通义》的误解,可能也受到日本本国历史情况的影响。他说,日本的例子,在古代氏族制度时代,各个氏族对各种职业是分别传授的。当一个氏族非常兴盛、自己的职守很完全的时候,他们是决不会写著作的。比如斋部氏在衰败时,以前一直实行的那种“礼”, 就逐渐不通行了。为了表达对这种现状的不满,斋部氏就将所实行至今的“礼”记录下来,编纂成了《古语拾遗》一书。所有的古代职官家族,其编纂著作之时,必定值其家业衰败之际, 即当其回顾从前兴盛年代之时。这大概可以说是古代著作编纂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则。 当然,孔子的时候他巳经试图对残缺的礼予以复原,无疑他也为此进行了努力,但是他是否从一开始就有了将礼记录并保存下去的设想,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大体上可以说《礼》形成的经纬与佛教《三藏》的形成有着类似的情况。像《国语》这样的作品,是将自己对时世有感而发的主张寄托于故事之中,并且最终集结成书,从 日本的《大镜》《荣华物语》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15]。

  内藤的这个解释,可能就是导致口传说在日本学者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原因吧。在礼坏乐崩的时候才把礼记录下来,内藤认为是一个普 遍性的原则,但我认为这很可怀疑。就孔门弟子编纂礼经来说,也许有一部分之事实,例如《士丧礼》就是孺悲向孔子咨询丧礼而后书写下来的。但《周礼》中有很多地方记载,当时实行礼仪的场合,是需要礼官读礼文的,而且礼书都由专门的史官保存,所以官府不可能没有礼书。今本的礼经,反倒是原来官府的礼书散亡之后,私家学者重新恢复而作的记录。而且,从当时贵族社会等级森严的礼制规定来说,没有可以依赖的文本,是不可想象的。说到底,这还是因为对于中国古代典册的发达情况估计不足导致的误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陈泳超]状元杀和尚:一个陌生故事的四次演述
下一条: ·[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相关链接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高志明]寻访德昂族口传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朱凌飞 胡为佳]从“文本”到“本文”的田野阐释·[徐俊六]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吟唱初探
·[王倩]作为图像的神话·[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
·[李恒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存续与传承·[刘跃进]走进上古神话历史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郭建勋]口传、记忆与书写:对民间信仰流变过程的又一解释
·[杰克·古迪]口传、书写和文化社会·[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
·蒙古族音乐口传性研究获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为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编纂“数字大典”
·“《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综述·[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