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古史及学术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纠正学术史研究中的某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错误观念。指出应当区分普通的"口传"与特指的"口传时代"或"瞽史口传时代"这样的概念;指出西周以前、西周到春秋时代、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秦汉以后等各个历史时期,口传在学术传承上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口传;口传时代;瞽史;学术史
作者简介:徐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古文字学、训诂学、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一、口头传说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最著名的有古代两河流域 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等。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长篇史诗,例如藏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一个口头流传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迄今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 存在过依赖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这些口头传说今天还散见于各种 先秦古籍。尧舜禹时代的历史,至今还只能说是处在传说时代。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仓颉传说是文字的发明者,见于《世本•作》篇〔《周礼•外史》疏引[1]〕、《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等篇。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见于《世本》、应劭《风俗通》等书。[2]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女偊)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这里的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廖、疑始,都是极具寓言特色的人名,显然是庄子的杜撰。成玄英疏:“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谓文字为副贰也。夫鱼必因筌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闻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且教从理生,故称为子;而诵因教起,名之曰孙也。”[3]成玄英将副墨跟文字联系起来,将洛诵跟诵读联系起来,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认为副墨先于洛诵,显然跟庄子的意思相背。从副墨到疑始,越来越古老,显然洛诵比副墨更原始。王先谦《庄子集解》云:“成云罗洛诵之,案谓连络诵之,犹言反复读之也。洛、络同音借字。对古先读书者言,故曰洛诵之孙。古书先口授而后著之竹帛,故云然。”[4]他从“古书先口授而后著之竹帛”的角度来讲“诵”,应该是非常正确的。内藤湖南说,“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例如 《国语‘楚语》“朦不失诵”的诵,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黄帝时有关沮诵之史官的传说,与其认为是有关文字记 录的史官,不如说是一种口传的史官。[5]
内藤的说法无疑非常符合早期历史的情况,“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