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广东省江门开平市仓东村举行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仪式,5个政府机构、两所大学、3家民间组织、51位村民和工匠、两位华侨代表和一位国际友人代表共获得了75份奖状。仓东村村长谢雪暖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古榕手中接过奖牌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今天获奖的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荣誉属于每一位村民、每一位匠师、每一位倾注热情的志愿者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于2000年,旨在表彰为保护建筑遗产、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地方组织或个人。据了解,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授予了印度、中国、老挝、澳大利亚、泰国5个国家的12个项目,其中中国共有5个项目获奖,分别是江门市的开平仓东教育基地、山西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福州三坊七巷以及香港的盐田仔盐场和美荷楼青年旅社。
开平仓东教育基地又称“仓东计划”,是广东省文化遗产保育者实施的乡村实践项目。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开辟此地以来,至今已历25代,是开平谢氏家族近700年繁衍不息的历史见证。上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祠堂相继建成,成为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村民开始外迁到国内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仓东村村民日益减少,村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让人口逐渐减少的古村落重获新生,并借助该项目在村中的建筑修复活动和遗产教育活动使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得以传承。从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角度来看,仓东村是一条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江门市文物局副局长李颖仪介绍。
为了留住这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新模式,2011年,在江门和开平两级政府支持下,五邑大学谭金花博士带领热心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借鉴海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希望最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通过引入遗产教育、深度文化参访活动以及相关内容的学术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当地居民营造传统社区,建立当地人对遗产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建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尊重。”作为本土侨乡文化研究学者,谭金花经历过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的申遗工作,也曾到国外学习。在参与多项国外实践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她意识到遗产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内遗产教育的落后,萌生了把先进理念带回家乡,为大众传播遗产保育知识的想法。她认为,海外华侨可以通过参与“仓东计划”而对家乡文化拥有更深认识,建立更深感情,以延续其与祖国的联系。
从筹备到实施,“仓东计划”已走过5个年头。“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离不开政府、仓东村村民、海外华侨以及社会各界遗产爱好者的帮助和支持。”谭金花说,大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是这个项目最为突出之处,为项目实践付出过努力的木工、厨工、雕工、建筑工、搬运工等普通民众本次都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从这里可以感悟到江门的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政府或专业机构的职责,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让宝贵的历史财富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近几年,村里破旧的老屋得到活化,在外的村民更愿意回来看看,有的回来办喜宴、寿宴。”谢雪暖谈及村里的变化时难掩喜悦之情。经过实施“仓东计划”,昔日沉寂的仓东村开始焕发生机,仓东村民的遗产保护意识逐渐被培养起来,逐步建立起文化自豪感,自觉参与保育工作。未来,村民也可因项目发展而获得就业机会并愿意留在村里,真正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生命。
“只有通过重建村民的文化自信,让村民自觉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实现村子的可持续发展。”江门市文广新局局长梅新潮说,“仓东计划”只是江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江门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文保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江门“侨汇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展览季活动推介目录;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被中国侨联评定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江门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官冲窑址、大洲湾遗址、南海I号所在台山水域等7处文物点入选广东省第八批文保单位和第一批水下文保区。截至目前,江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个,各级文保单位总计196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2月16日第7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