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波头纹的提示
洛浦所出的这些栽绒毯令人惊异,这是因为,栽绒毯的图案与古代于阗所出图像有天壤之别。于阗是佛教信仰地,自斯坦因起至近十多年所发现的出土文物,更多反映的是佛教的信仰。古代于阗人擅长绘画,画佛像、菩萨像,有屈铁盘丝的绘画风格。⑩这些风格,皆在和田地区出土的壁画上面得到了验证。在古代于阗是佛国的背景之下,再观栽绒毯,基本可以断定: 其一,毛毯图案的主题是非佛教的;其二,或许因为图案是织入的,所以“屈铁盘丝”的风格也未能体现;其三,不但主题显示出非常见性,而且人物的表现也令人惊异。古代于阗语属于中古伊朗语的东支,操东支中古伊朗语的民族属于塞种人,而塞种人以头戴尖帽为服饰特征。塞种人的这一特征有居鲁士留在贝希斯顿铭文之上的图像为证,新疆地区出土文物中也有与此相呼应者,例如伊犁巩乃斯河南岸曾出土一尊铜人,头戴十分醒目的尖顶高冠,⑪1985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一顶黑褐色尖顶毡帽,显示了古代塞种人的服饰风格。⑫尽管和田策勒达玛沟地区近年出土的壁画上未能见到戴着尖帽子的塞人形象,但出现在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神灵,也与栽绒毯所描绘的人物服饰有明显的差异。达玛沟壁画更多描绘的是佛以及当地神灵的形象,佛的明显标志是头顶肉髻,而所有的菩萨以及波斯风格的神灵头上皆戴着富有装饰效果的王冠。还有一俗家供养人戴着唐代汉人的平巾帻作为头饰。⑬虽形象各异,但总体而言,达玛沟所出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所熟悉的,可以用已经积累起来的对古代于阗文化的知识加以解释。但是1、2 号栽绒毯的图案完全超出了我们所熟悉的领域。
虽然张禾对毛毯图案主题来源的理论不能成立,但是她对毛毯周边图案的分析却值得关注。针对1 号毯和2号毯内框由白色和深蓝色组成的涡卷纹图案,她写道: “这种涡卷纹是典型的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装饰纹饰。它大量出现于公元前6~前5 世纪希腊陶瓶画和公元1~5 世纪罗马时期的意大利、西班牙、突尼斯、以色列、叙利亚等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镶嵌壁画和地板画上。同样的涡卷纹饰样也大量出现在罗马时期的埃及和叙利亚的毛和麻纺织物,以及蒙古的诺音乌拉和新疆的楼兰、山普拉等地出土的毛织物中。”⑭实际上张禾已经将两河流域、爱琴海岸纳入了观察的视野。
1号毯和2号毯的内框纹样,专家称作涡卷纹,又称作波头纹。这样的纹饰出现在希腊、罗马以及中东古代民族的物品之上,再自然不过,因为这些民族生活在海边,横隔在岛屿与岛屿之间的是浩瀚的海水。那里的人们熟悉波浪的姿态,将波浪画入纹饰,合乎从自然到美术的升华规律。但是,这样的纹样出现在山普拉出土的毛毯之上,则是不自然的,因为横在尼雅、楼兰、于阗等绿洲之间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沙丘。这样的不自然意味深长,说明山普拉出土的纺织物上出现的波头纹所秉承的是异域的文化传统,源头应在古代的希腊、罗马以及地中海沿岸。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这一片地域时,波头纹所框住的图案主题也似乎清晰起来。经过仔细分析图案上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1 号毯、2 号毯所讲述的故事,竟然反映出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之内容,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先扼要介绍《吉尔伽美什》以及与毛毯主题相关的篇章。
三、苏美尔、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与《冥间》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诗篇《吉尔伽美什》发端于两河流域,诞生于公元前2000 年前的苏美尔人,又经古代巴比伦人改编。古代两河流域那些习楔形文字的书吏用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将这传说记录下来,刻写在泥板之上。随着楔形文字文化的灭绝,这一史诗的文字版也消失了,但史诗的许多情节在民间流传下来,影响了希腊史诗、犹太人的旧约故事,其中的一些人物更是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现代亚述学者,历经多年辛苦,终于破译了楔形文字,将一块块记录着吉尔伽美什故事的泥板翻译出来,于是我们有了英译本、德译本。国内外亚述学者对这一史诗在历史、社会、宗教以及习俗方面的分析,为解读新疆山普鲁毛毯的主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吉尔伽美什》由多层次的主题构成。依据阿卡德语文本,这些层次包括:①对恩基都的养育。在史诗中,恩基都是个与兽群一起长大的野人,后来成为吉尔伽美什最忠实的朋友。②吉尔伽美什在恩基都的帮助下,进入雪松林,共同杀死了森林魔鬼以及天界的公牛。③恩基都受到天神的审判,濒临死亡。吉尔伽美什看到了死亡,受到震撼,决心寻找永生的秘诀,哪怕是走遍天涯海角。他踏上了探寻永生之路。一路上遇到各种神灵,也见到了从前是人,后来经历了大洪水而像天神一样永生的乌塔纳毗湿特(ūta-napišti)。最终吉尔伽美什找到了能使人长生的仙药,却又被闻到仙草之芬芳的蛇偷走。这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史诗体现了人类对永生的追求。史诗中生与死、神与人,还有忠诚和友谊,皆是人们乐于传颂的母题。
以上所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基都合伙战胜恶魔的故事,显然与山普鲁古毛毯的主题不符。而古代的史诗版本中,与山普鲁毛毯的主题最为契合的,是吉尔伽美什、恩基都与冥间的故事(以下简称《冥间》)。这一则故事出自楔形文字阿卡德语《吉尔伽美什》的第12 块泥板。这第12块泥板有其特殊之处: 相关学者一致认为,无论从语言、行文风格、情节,抑或是从结构来判断,这块泥板的故事似是独立的,不能与前11 块泥板的故事进行衔接。⑮乔治(A. R. George)教授认为,第12 块泥板是中巴比伦时期的产物,大约诞生于公元前1500 年前后。《冥间》的故事曾经影响了希腊诗人荷马的创作。《奥德赛》中访问冥间灵魂的章节,便是受到《冥间》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⑯
第12 块泥板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吉尔伽美什哭诉道:“今天,我的球落入了冥间,我的棒落入了冥间。”恩基都说道: “主人啊,您为何哭泣?今天,我将亲自把球从冥间为你取回,将亲自把棒从冥间为你取回。”⑰于是吉尔伽美什嘱咐恩基都,到了冥间,有些事情千万做不得,例如不能穿干净的衣服,否则冥间的人会知道来了陌生人,也不能穿鞋子,否则会踏出声响。恩基都进入冥间,却忘记了主人的话,他被大地扣留。为了让恩基都重返人间,吉尔伽美什求遍神灵,例如他说: “恩基都没有死在与壮士的战斗中,是大地抓住了他。”众神灵一筹莫展。最后,吉尔伽美什来到依阿(Ea) 神的庙宇,对依阿神重复了他的请求。依阿⑱神让武士乌古尔(Ukur)在地上打了洞,从这里恩基都的灵魂得以返阳,向吉尔伽美什描绘了在冥间的所见所闻。
第12块泥板还有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对译部分,内容大致相同,但一些表述有些不同,例如帮助恩基都返阳的大神名叫恩基(Enki),即苏美尔语故事中掌管冥间的大神,而帮助吉尔伽美什开洞的武士叫做乌突(Utu)等等。⑲然而,比中巴比伦时期还要古老至少500 年的苏美尔语的一块泥板,即于公元前2000 年时抄写复制的一块泥板,也记载了吉尔伽美什的故事,但这一则故事,没有阿卡德语的版本,讲述的是Pukku“球”和Mikku“棒”的起源。这一则也属于《吉尔伽美什》之史诗范畴的苏美尔语故事,被称为“吉尔伽美什与柽柳之树”(以下简称《柽柳》)。⑳因为《柽柳》的故事涉及“球”和“棒”的起源,所以亚述学家们普遍认为,阿卡德语的第12块泥板并未完整记录《冥间》的故事,而苏美尔语的《柽柳》应放在《冥间》故事之前。《柽柳》故事梗概如下: 创世之初,天地分开,人类被造出,大神阿努(Anu)、恩利尔(Enlil)、依勒石基格(Ereshkigal)分别掌管上天、大地和冥间。恩基启程从海上进入冥间。为了对这位大神表示尊敬,大海泛起波涛。一棵本来生长在幼发拉底河之岸的柽柳(huluppu)被风连根拔起,顺着幼发拉底河漂流。一位在河边漫步的仙女看到这棵树,将树移栽到天神的花园中。女神伊娜娜精心培育,希望有朝一日,可用成材的树木为自己打造座椅和床榻。十年过去,伊娜娜却气恼地发现,她的希望落空了。一条蛇踞在树根处,一只鸟在树上筑了窝,一名叫做梨丽(Lilith) 的魔女住在树干中央。吉尔伽美什杀死了蛇,驱赶走了鸟,魔女落荒而逃。他用这棵树的树干,为女神伊娜娜打造了座椅和床榻,用树根为自己造了pukku(球),用树冠的木材为自己打造了mikku(棒),这两样东西皆具备魔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跨文化民俗学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