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国史诗传播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专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作者:朝戈金 陈莉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0 | 点击数:6683
 


  说唱录走了,艺人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你如何看中国史诗借助它们发展自身?

  朝戈金:我觉得今后有很大的契机。现在的新技术,比如手持移动终端、多媒体技术等,会给文学艺术的传播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生机。
  原来我要说史诗听众可能都弄不明白,那么我们就用多媒体来一段,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给学生拿iPad放一段史诗的视频,反响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说,传播对于民族文学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是有正面作用的。新技术给民间文艺演唱带来无限生机和巨大可能性。

  但是这件事也得两方面看。假如我是很有名的歌手,我靠这个为生,我可能不希望我的演唱被录走。你录走了,谁还请我去唱?假如人人很方便,用手机,用录音机就听了演唱了,我就不必跋山涉水,但也收不到观众的谢酬了。

  这种事情永远是在一种两难和矛盾纠结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

  有时候你也能感觉到民众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意愿无处不在,形式多样。同事们在走访、搜集资料时,碰到一个村庄里的藏族小孩,他说将来立志要考到拉萨的大学,要学现代知识,学成回来后要把《格萨尔》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你就会发现,新形势下新的艺术与样式和新的期待也在发展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民族的艺术进行商业挖掘的越来越多,如何找到平衡点?

  朝戈金:无论政府、学界还是民众自己,都要想好,在用现代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能摧毁传统艺人的生存基础。他的权益也要被保护,不能低成本复制完他的艺术,就不再搭理他。

  我倒觉得政府部门在作决策的时候要想得周全一点儿。鼓励或提倡什么的时候,要想到这种做法的背后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经常陷入两难局面。有时候说社会文化在进步,那进步是不是老的旧的传统带着一起进步?还是说它在什么意义上会成为负担?会不会阻碍进步的步伐?负重前行行不行?假如文化总是要扬弃要选择、要不断地吐故纳新,那要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等。

  有些做文化产业的人觉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认为是富矿,可以好好利用、愿意尝试。但是有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企业做文化开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民间长期传唱的内容,它们的所有权或者对它的改编和使用,会涉及某些法律层面的问题。

  比如《江格尔》,如果改编了,盈利了,当地的文化持有人和传承人的艺术创造权益谁来保护?这些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做厘清关于民间文化遗产法律地位和所有权问题的努力,国家版权局最近也在考虑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瞭望东方周刊》:这看起来是一个具体实施难度很大的事情。

  朝戈金:像《江格尔》,假如商业化成功、有利润,谁代表蒙古族群众收这个钱?用什么方式?收了怎么用?问题不好解决,因为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它们都是世代传唱的,有时候不是那几个歌手的,也不是那几个整理者的,它是全民族的遗产。

  我们知道,《功夫熊猫》,尤其是《花木兰》,好莱坞改编以后,好多人愤愤不平,我们的故事怎么让他们满世界赚钱去!作家的作品是几十年之后就进入公有领域了,版权问题好说。但是民间的故事进入公有领域该有多长时效?怎么界定持有人权益?这类问题到现在都很不清楚,争议颇多,共识有限。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6-01-2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六十年民间文艺守望中绽放辉煌
下一条: ·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黄蕊]“不再害怕的理由”:流行文化中传统鬼观念的代际创伤叙事与情感传播链条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