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刚伐桂与鲧窃息壤
一般认为吴刚伐桂的神话起源很晚,较早见于文献是《太平御览》卷四引《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出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16]237《安天论》是晋代天文学家虞喜(281—356)所写,砍月中桂树的情节似乎起源较晚。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了较为完整的传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16]237学者们以此证明将吴刚认定为月中伐桂之人是在唐代。果真如此吗?
在古文献中,嫦娥和吴刚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是偷吃了不死药飞升到了月宫,一个是被贬到了月宫砍树。可是在民间,嫦娥和吴刚具有情爱关系,就像嫦娥与蓬蒙,或嫦娥与猪八戒的原型天蓬。以下是一则关于嫦娥和吴刚的民间传说: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因他经常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18]137⑨
另一则流传在三峡地区的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嫦娥与吴刚原来是一对美满夫妻,后因吴刚触犯天条被贬到月宫砍伐修理桂花树,每到月圆之时,嫦娥便遥望广寒宫,祈祷夫妻团聚。嫦娥的真挚之情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遂于八月十五赐予仙药,嫦娥服药后于当夜飘升月宫,与夫君团聚,后被封为月神。于是,每到八月十五,民间家家户户便置供品敬奉月神。家人团聚,拜月、赏月、吃团圆饼、饮桂花酒,庆贺神仙伴侣永不分离,祈求月神保佑家家户户团圆美满。[19]10~11
这两则故事的搜集时间都是在当代,我们难以判断其产生的时间,神话传说的产生时间与搜集记录时间不是一回事。以往我们在研究中往往受到文献出现时间的影响,以记录时间替代产生时间,其实,记录时间不仅代替不了产生时间,甚至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流传状况。因为一个神话在民间的流传有多个版本,各地的异文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被记录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正因为如此,我们绝不能断定以上两则神话一定产生很晚。这两则神话中的人物关系同样符合前文的三角关系图,其关系图如右图。
因此可以说,吴刚伐桂的神话虽然见于文献比较晚,但它的起源并不一定晚,它有可能是鲧窃息壤故事的变异。原因有二:一是从名字上看,鲧[kuən]与刚[kɑŋ]两者音近。上文已经分析,鲧所属的雷神系列名字都来源于对雷声的模拟,除了鲧,还有共工、蓬蒙、屏封等,“刚”也是一个象声词,与共工很接近,是雷声的记录。二是两者故事结构一致。吴刚与嫦娥相会,疏于职守,这相当于鲧治水失败,吴刚被惩罚砍树,相当于鲧被困在羽山。《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鲧被长期遏制在羽山,这和吴刚被困在月亮上砍树一样。最为关键的是,与吴刚相关的是能自己生长的不死之树桂树,而与鲧相关的是能自动生长的息壤。息壤、不死药、砍了又长的桂树,显然都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羿、尧、舜、禹等人物属于太阳系列,嫦娥、女娲、娥皇、女英等属于月亮系列,而鲧、共工、蓬蒙、吴刚属于雷神系列。月亮系列不仅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还有物化的特点,表现为息壤、不死药、砍了又复原的桂树等。日神、月神、雷神三方的关系以日神和雷神的矛盾为主线,以月神与雷神的关系为辅线。“鲧復生禹”是“鲧覆生禹”的语言讹误,其原型是雨后天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