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文献中记载杀鲧的帝是尧舜,我们不妨仿照大羿、嫦娥、蓬蒙的三角关系模式来看待鲧与尧或舜的关系,以探讨其原因所在。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两个三角关系图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鲧窃息壤神话谜团的答案。
先说息壤的问题。将两个三角关系图比较可以看出,尧、舜处于大羿的位置,以上文的分析,他们都是太阳神羲和的变异,具有相似的太阳神格。息壤处于不死药的位置,而不死药又与月神嫦娥或娥皇、女英关系密切。无论是大羿的妻子嫦娥,舜的妻子娥皇、女英,还是尧的妻子散宜或富宜,无一不是从“羲和”分化出来的,带有月亮痕迹的变体。上文已经证明,不死药的想象来自人们对月亮圆缺盈亏的印象,那么,这种能自动生长的息壤,也应该与此有关。息,有繁殖、滋生的意思。息壤,自然是生长的土壤。现实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能生长的土壤,息壤的概念与不死药一样,都是来自月亮盈亏圆缺的印象。具体来说,月亮从月牙慢慢变为圆月,就像是一个土块慢慢长大。
再来分析拥有息壤的帝与杀鲧的帝是否一致。尧、舜、禹、羿的原型是太阳,鲧、共工、蓬蒙、防风的原型是雷雨,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在现实中,一般情况下,下雨太阳便不见了,太阳出来雨便停了,两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在神话中表现为尧舜杀鲧、禹攻共工、禹杀防风,同时也表现为蓬蒙射羿、防风射禹⑦,大禹治水的神话原型其实也就是太阳止雨,在侗族、黎族、壮族、羌族、傈僳族等民族中都有关于太阳晒干洪水的神话。因此,《山海经》鲧窃息壤神话中杀鲧的帝当与文献所记载的一致,不是尧就是舜。两者有共同的原型,两种不同的说法只不过是不同的异文而已,历史上并非真有其事。
从三角关系图也可以看出,拥有息壤的帝也许是尧或舜。太阳与月亮的关系是夫妻关系、从属关系、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换言之,作为月亮的替代物息壤,是太阳神的财产。正因为这一关系,鲧所窃取的息壤也就是尧或舜的息壤,而不是黄帝或其他帝的息壤。因此说,拥有息壤的帝与杀鲧的帝在神话初始之时应是一致的。之后才发生变异,包括把杀鲧的人说成祝融。或许祝融是火神,火与水的矛盾和太阳与雨的矛盾一样,才导致了这样的变异。
我们再来看“鲧復生禹”应该怎样解释才更为合理。因为《天问》中有“伯禹腹鲧”的句子,加上《归藏·启筮》里“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的解释,“鲧復生禹”的“復”被认为应该是腹部的腹,成了鲧的腹里生出了禹,鲧成了禹的父亲。这给鲧窃息壤神话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但鲧作为一个男性,怎么会怀孕?神话学语言疾病理论认为神话的产生是后人对前人某些语言词汇的误解而引起的。在中国,这种情况往往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具体到“鲧復生禹”来说,是后人不明白[fu]这个音的意思,便用自己想当然的文字去记录民间流传下来的“鲧fu生禹”或“伯禹fu鲧”这些熟语。《山海经》记为“鲧復生禹”,《天问》写为“伯禹腹鲧”,正确的记录应该是“鲧覆生禹”,[fu]当是覆灭的覆⑧。上文已经分析,禹属于太阳神系列,鲧属于雷神系列,两者是对手,他们的神话往往表现为相互的射杀,比如禹攻共工、禹杀防风、防风射禹、尧舜杀鲧、蓬蒙杀羿等。“鲧”作为“共工”的另一名称,“鲧覆生禹”其实也是禹与共工斗争的描述,可理解为鲧覆灭了之后禹出现了,最初说的是雷雨停止了太阳出来了,也就是常见的雨后天晴;而“伯禹覆鲧”即“禹覆鲧”,其最初的意思就是太阳止住了雷雨。禹、鲧人格化之后,便称禹为伯禹,伯禹覆鲧则可以理解为禹灭掉了鲧,这也是大禹治水的基本原型。
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fu]这个音,将其记录为腹或復,导致了神话的重大变化,原来作为敌人的鲧,成了禹的父亲,而且还是把肚子剖开取出来的,成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剖腹产。除了“鲧復生禹”这一难以解释的传说之外,其实禹的出生另有传说。《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云:“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16]244这比较符合古人编造故事的套路,古人为了神化其祖先,往往会编出一些神奇的故事来渲染其不一般的血缘。有意思的是,禹的这一出生传说与月精有关,多少含有一点日月神话的因子。
本来是雨水之神的鲧,糊里糊涂地成了禹的父亲之后,也就跟着糊里糊涂地成了治理洪水的人,真可谓是“有其子必有其父”,本来治理洪水是大禹的事,是太阳止住雨水。在古文献中,用息壤来治水的本来是大禹,《淮南子·地形篇》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17]41有意思的是,《山海经》里还保留了禹布土在前,鲧布土在后的顺序,即“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16]534。如果鲧是父禹是子,哪有把子放前父放后的道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