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雪堂]到民间去:一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作者:雪堂   摄影/图:《新京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3 | 点击数:5848
 

  冯梦龙的著名民歌集《山歌》。

  民歌
  弱者的反抗  

  1921年,顾颉刚偶然间发现了清人李调元编辑、汇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诗歌集《粤风》,公之于众,给予高度评价,该著后经钟敬文等人译成国语印行出版。《粤风》的发现,被看作在中国民间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顾颉刚在为其撰写的序言中指出,该著问世于民间文学饱受正统价值体系的束缚和围剿之下,展示了民间生活,意义非凡。而李调元虽不是诗歌集的田野搜集者,但在儒家“圣贤文化”还处于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就敢于去编辑民歌,做出了超越时代的学术贡献。1934年,中国学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时,又发现了散佚已久的冯梦龙的著名民歌集《山歌》并将之出版。这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部古代吴语民歌集,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冯梦龙的采录忠实于原本,尽量地保持苏州方言的特色和原唱法,记录下来的民歌,保留了其中大量隐喻和双关语,从人类学、语言学和民俗学方面考量都具有很大价值。《山歌》中的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还包括大量的周作人所说的“猥亵的歌谣”,还原了三百年前普通民众的感情生活。作为当时的主要诠释者,顾颉刚对《山歌》的价值判断将自己“五四第二代”的精神血统表露无遗。他赞赏这些民歌有真性情,“与其说它们犯禁,还不如说它们在反抗,它们是民众对腐朽僵化的儒学伦理道德的内心反抗的结果。”冯梦龙以民歌为武器,作为一个传统礼教的叛逆者和文学史正统的挑战者,被五四知识分子视为同道。这批乱世中的知识分子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中,故要改革社会政治,就先要改革文化中的这些不利因素。国家的命运再也不能被儒家的“上层文化”所牢牢禁锢了。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儒家思想的主要逻辑。于是还是同一批人,在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时把希望寄托于民众的“下层文化”,提出了“到民间去”。
 

  到民间去
  个人趣味还是社会启蒙?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返璞归真”的精神诉求和将田园生活理想化的传统;有对民间文学素材抢救和钩沉的紧迫感,试图像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通过民俗学运动,抵制外来文化的蚕食;列强瓜分中国的遗祸、新生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得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心灵饱受摧残,已经觉醒的民族意识上升为明确的民族主义;西方城乡二元论对城市文明的贬低与现代中国大城市工业化后的道德现实与文化鄙俗——这些思潮互相冲撞的结果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农村事物逐渐产生了浪漫的向往”,形成一种本土的民粹主义。然而,出于周作人对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举足轻重的影响,使得问题又有了变故。以洪教授的考察,周作人早期与刘复、顾颉刚一样,对民间文学抱有浪漫的热情。但其后他开始对民间文学的性质产生疑问,开始正视乡村落后的现实,批评农民的劣根性。他反对用民间文学攻击贵族文学,很少把民间文学视作促进社会改革的工具;周作人从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虽然曾经猛烈批评儒家传统礼教思想,但多数时候肯定传统精英文化也有正面的价值,始终主张一种人道主义的文学理想。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周作人早期对民间文学的信念和理想已几乎消失。1930年,他坦言自己彻底改变了前期的民间文学观。不能不说,周作人当年的很多观念,今日读来仍使人觉得很有现代性,对当下也多有契合。现在来看,他早年对民间文学的亲近,例如对故乡流传的同乡人物徐文长故事的整理,很难说个人趣味与社会启蒙哪一种成分更大一点。而他过早地从浪漫主义和民粹主义中清醒,成为那一批知识分子回归现实的代表,也对整个民间文学运动的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洪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民俗学者对民间文化抱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确实妨碍了他们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源流做客观的评价。今天,“到民间去”的现代中国民间文学运动的主要语境已然不再,然而作为曾经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一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记录,仍有其值得重新审视的历史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6年01月23日 B10版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朝戈金:为乡愁文化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下一条: ·[萧放]致六小龄童的一封信
   相关链接
·[安可然]挣扎的民“声”:《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孝形象辨析·[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陈连山: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讲座]雅各布: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北大,8月23日上午)
·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廖可斌]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湛晓白]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从民间来 到民间去——民间文艺学家贾芝的理论探寻之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穆昭阳]近代社会启蒙思潮中的民间信仰书写
·[王媖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之反思·杨鹏:祭司、君王与知识分子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 [刘继明]我们怎样叙述底层?·[唐小兵]底层、知识分子与民粹主义
·[唐小兵]底层话语与大陆知识分子的内部分裂·[施爱东]洪长泰的《到民间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