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毛巧晖]文学的人民性:论贾芝的民间文学观念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1 | 点击数:7402
 

  在文学界流行“人民口头创作”时,他意识到其本质是混淆民间文学的界限,其最终结果将会消解民间文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民俗学(含民间文学)内涵无限制扩大造成边界的弱化至今仍是学界的一个警示[22]。他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十六字方针”长期影响民间文学领域,贯穿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新时期他积极推进《集成》的工作,主编《歌谣》集成成为他事业的核心。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将民间文学当作人民的诗学,与作家文学并存于文学领域,同时它又是文学之源,呼吁“请给乡下老婆让个座”[23]。他希望民间文学最后能为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民众的生活服务,而不是单纯追求它的学术研究,这与他的经历以及身份是相符的。

  从上表所列可以看到他参与了很多活动,地方的艺术节、筹建民间文学博物馆的建议以及各地博物馆活动,特别是国际民间文学的交流。这些琐碎的日常民间文学活动占据他学术的很大部分,并且他也乐此不疲。笔者翻阅他50年代开始的日记,每每看到他回复各地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信件的记录,不免激起如下的思考:他没有提到田野作业,也没有引用笔者学习中熟悉和推崇的本位研究,难道这就是毛泽东所提的“到民间去”?当然对这种搜集资料的方法确实需要进行学术反思,它的利弊之处也应该科学阐释。“与民众互动”是民间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层面,它能使得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真正植根民间,贾芝看了杨亮才《民间文学之子贾芝》[24]一文后,他认为很恰当,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与民间文学以及民众关系的定位,这也是他植根民间思想的展现。

  他遵循《讲话》精神,围绕“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开展自己的学术与活动,具体表现在人民的诗学与根植民间两个方面。他对于民间文学更注重的是它与作家文学之文学的共通性,在他的研究中,重点不是析分这两种文学,更注重的是为民间文学在文学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让民众的文学为民众服务,因此他的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活动,正如他自称“草根学者”,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学者与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25]不可否认,从事民间文学的时代与情境同时也给他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局限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界出现文化热潮时,他关注过,对民间文学的多视角研究也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他的核心思想则没有动摇过,形成了新时期以后民间文艺学领域的一股潜流。

    参考文献:

  [1]文中贾植芳的话语皆为笔者2007年4月6日谈谈贾植芳(贾芝弟弟)时提到。

  [2] 陈思和:《殊途同致终有别——记贾芝与贾植芳先生》,转引自李本德:《读贾芝的<水磨集>》,载于《博览群书》2002年第1期。

  [3] 贾芝:《水磨集》,北京:《泉社》诗社,1935年。

  [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整理《毛泽东的故事和传说》,北京:工人出版社,1954年。

  [5] 参见贾芝:《我是草根学者》,《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

  [6]这从他1942年的读书计划可知。1942年计划:1、写诗。2、读名著。3、读外国文。夜间读诗;下午读名著;上午读法文、翻译;晚饭写读俄文。参见《贾芝日记》(未刊稿)。金茂年(贾芝夫人)从2007年开始着手整理贾芝日记,笔者协助整理时获得相关资料。以下所有日记均此出处,下文只标示时间。

  [7]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8] 《拦牛》主要内容为:通过描写李有福拦牛的劳动场景,抒发了对拦牛这一普通的农村劳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劳动的热爱。收入贾芝:《播谷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9] 《抗日骑兵队》主要内容为:歌颂了蒙古族英勇的骑兵队,赞美了蒙古族人民抗日的英勇精神。收入贾芝:《播谷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0] 贾芝:《播谷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版,第53页。

  [11] 周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12] 贾芝:《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13] 谭达先:《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年,第11页。

  [14] 贾芝:《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和工作任务问题》,载于《民间文学》1960年12月号。

  [15] 贾芝:《民间文学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53-66页。

  [16] 贾芝:《发扬民间文学的教育和战斗作用》,载于《民间文学》1963年6月号。

  [17] 贾芝:《民间文学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222页。

  [18] 贾芝:《民间文学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362页。

  [19] 贾芝:《播谷集·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4页。

  [20] 贾芝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贾芝主编:《中国解放区书系·民间文学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贾芝主编:《中国解放区书系·说唱文学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21] 贾芝:《播谷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44页。

  [22] 具体内容参见毛巧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60-161页。

  [23] 贾芝:《播谷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24] 杨亮才:《民间文学之子贾芝》,《文化交流》2006年第2期。

  [25] 贾芝:《我是草根学者》,《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3月26日 22: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题║ 缅怀民间文艺学家贾芝先生
下一条: ·贾芝学术简历
   相关链接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
·[赵李娜]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贾芝先生的《玛纳斯》情怀
·贾芝:守望民间文化的半壁江山·贾芝学术简历
·民间文艺学家贾芝生平述略[影像资料]·著名民间文艺家贾芝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专题║ 缅怀民间文艺学家贾芝先生·【讣告】贾芝同志逝世
·[毛巧晖]忆老舅贾芝兄弟二三事·[金茂年]百岁贾芝的拓荒之路
·贾芝:《拓荒半壁江山──贾芝民族文学论集》·[谢其章]水磨集
·从民间来 到民间去——民间文艺学家贾芝的理论探寻之路·[陶阳]贾芝:忠诚的民间文艺家
·[王平凡]贾芝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拓展·百岁学人贾芝 一生守望民间文学
·[金茂年]百年贾芝·百岁贾芝 艺以弘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