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卡舒巴 安德明: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 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
  作者:[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 (Wolfgang Kaschuba) 安德明   译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19 | 点击数:10156
 

  安:长期以来,民俗学受到的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多的批评,是它缺少理论贡献。作为欧洲民族学者,您觉得自己和同事的工作,在这方面有哪些突破呢?

  卡:有人认为,作为民族学者或人类学者,我们的任务只是为学生讲课,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研究,当然是通过讨论、合作与共同研究等方式。但是,首先一点是,今天,我们深深感觉到,整个世界都被一种新的方式“文化化”了。一切都成了文化,比如,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家具文化,等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发展状况,因为一切都成了“文化”时,“文化”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我不这么认为。这实际上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影响深远的观念,它意味着人们开始懂得以“文化”的观念来看待自己的实践。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及实践的“文化”化对人们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他们会谈论“本真性”“认同”“记忆”“群体”“性别”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十分吸引人的话题。在这方面,人类学者、民族学者可以凭借突出的优势,来宣告文化确实是理解世界的新的关键词,并且具有对抗当前比较严重的宗教原教旨主义等的作用。

  以上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认为是“日常生活”概念的普及。“日常生活”的概念,其中还涉及“科学”、“经验”、“社会运动”等多种概念,主要兴起于近三四十年。我们通过多种调查、专著和研究项目,在对人的探究中发现,人是按照其社会逻辑来行动的——这是我们近三四十年里所讨论的有关社会习惯的主要观点。“日常生活”所强调的视角,是要关注实践者,关注普通的人民,而不是英雄;英雄也是普通人——可以看出,这当中有着很强的社会主义观念基础。而社会学者、历史学者等其他相邻学科的研究者都会说,你们人类学者、民族学者,是在探索特殊的内在生活规律,而不只是关注统计数字和记录资料。也许这就是主要由民族学和人类学提供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是“田野”的一部分,是所面对“问题”中的一部分,而无法置身于其外。我们的理论已经通过我们自己得到了体现,而围绕着通过书写来建构文化这一问题,人文学科领域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我们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决定着文化形态的呈现方式,以及某种文化现象是否重要。这是一种自反性的表现,也是当前方法论意义上的一种巨大挑战。因为我们的“文化”概念对一般人而言其实是很复杂的,它们同被表述的或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一样,因为今天的生活是一种十分宏大的实践,但我们经过训练,知道如何去解读它。

  我觉得,对民族学者来说,这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说“这是一首民歌”,而是要说:“我们知道——这是什么人创造的,是谁在使用它,谁把它介绍给了其他群体的民众或另一个音乐传统,谁保护了它——等等问题。而且我们还知道,人们之所以传唱它,是因为它表现了民族精神(或别的原因)。”

  这意味着,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时候,无法保证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的认识和观点,属于我们观察所得的部分结果,是我们自己逻辑的组成部分。

  按照以往的理解,村落通常被视为社会组织研究的核心模式。但是,今天我们摆脱这样的认识,把注意力放到城市区域。这样的区域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但我们通过对这类地区的观察,却可以得出更有成效的结论。而这些都是基于我们有关模式、观念、关键词等问题的自反性认识。

  安:在欧洲民族学新的视角和方法之下,我知道您和同事在柏林做了大量的“城市研究”。从您对柏林如数家珍的介绍当中,我除了佩服您对这里的稔熟之外,尤其为您对这个城市的深厚感情而感动。您能介绍一两个自己或同事在柏林所做的具体研究吗?

  卡:前些日子,我和一些学生围绕滕佩尔霍夫(Tempelhof)机场相关的问题,对人们有关城市空间与城市状况的不同诉求进行了考察,并完成了一项调查报告。

  这是市区一片广袤的区域,对它应该如何利用,在柏林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目前,广大市民中占据主流的意见是让它变成一个公园,这也就意味着百分之百地保持它的原貌,供人们自由地休闲。柏林市政府则倾向于进行新的整体规划,在保留部分空地的同时,再建一个图书馆和一批民居。为解决争论,柏林市民为此进行了公投,但公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愿意让这里保持原样,市政府的方案被否决了。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人们对待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了解他们的愿望和目的,我们制订了一个调查计划,组织研究所的学生,对与此相关的不同群体、组织进行了调查。一开始,作为老师,我设计了整体的研究方案,并与项目成员商量确定了调查的重点。参与调查的学生,又根据总方案设计了具体调查范围和内容,最后,又结合自己的田野遭遇,完成了这项成果。

  我们发现,不同的市民有关保留机场原貌的理由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说,滕佩尔霍夫因为生长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所以是一群特有鸟类的栖居地。如果对这里重新规划和建设,必然会破坏这些鸟类的生存环境;有的人——主要是年轻人——认为,这里区域开阔,又没有架设在空中的电线,是玩空中滑行最理想的场地。新的开发,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这一优越条件;有的人则把这里当成进行野餐、烧烤的最佳场地,他们担心新的开发会剥夺他们的这一乐趣。等等。总之,他们反对规划和重建。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也在调查技术和学术思考方面有了不少收获。比如,有一组学生在现场遇到了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使用旅行茶炉煮茶喝。他们就上去攀谈。学生问他们:“你们是土耳其人吗?”对方回答:“是。但我们是在柏林出生的。”你看,这里就涉及到“认同”的问题:学生根据对方的外貌,判断他们是土耳其人。但对方却在说是的同时,又强调自己是柏林出生的。那么,这样的问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接着,学生又问他们煮茶的工具是不是土耳其的,对方做了肯定的回答。学生便说:“那这肯定是您家里传下来的?”没想到对方却说:“不是。这是我们去土耳其旅游时在商店看到的,我们觉得它很适合在柏林的公园里用,就买了回来。”瞧,这里就更有意思了:学生轻易地就把对方使用的工具说成是他们的“家庭传统”,结果对方却说是在土耳其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这里,全球化与人口的流动、民族文化的交融等,构织出了一幅奇妙的图景。而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调查,懂得了不能仅仅凭借固定的学术概念、从表面现象对文化实践轻易做出判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哈森 田兆元:民俗是社会建构的重要元素
下一条: ·德国汉学家薛凤:《天工开物》让我与中国科技史结缘
   相关链接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王玉冰]中国妖怪学在欧洲:高延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及其影响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意]朱泽佩·科基雅拉:《欧洲民俗学史》·欧洲人文学术会议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
·[刘文江]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中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杭州成功举办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研究在德国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下)·[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上)
·从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到德国经验文化学阐证·从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到德国经验文化学阐证
·[简涛]节日行为的社会系统:阿村的复活节·婚纱简史:古代欧洲少女的公主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