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田野作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如此重要,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从中央到地方,人数数以万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涵盖的十大门类都有相应的专家参与,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人力资源,使他们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作业中同样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们不仅参与田野作业,而且每次考察都应该形成详细的考察报告书。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乃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是至关重要的。田野作业考察报告不仅具有“名录志”价值,同时具有档案学的价值。
3. 口述史访谈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中,不仅关系到具体的项目,而且关系到项目的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必不可少。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顾名思义是利用口头讲述的资料,作为信史的补充。口述记录在田野考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文字产生之前,口头叙事是主要的传承历史的手段。文字产生之后,这种口头传承的历史被文人写定为文本流传下来,变为文献,同样具有文化史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现在有些国家也建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做得比较好的是法国。
近些年来,中国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口述史搜集和研究,使其成为一种记述当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口述史不仅在历史研究中,同时也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得到运用。特别是在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中,逐渐得到学者们的欢迎,形成一种新的学术走向。
口述史的记录对象十分广泛。一般来说,口述史对象不分行业。可以记录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和个人亲历的事件。
口述史记录对访谈对象的选择是严格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为口述史对象,要进行筛选。民俗学田野作业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口述人的选择。
口述史访谈,访谈者往往注重的是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或某种主题。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访谈就可以进行。访谈者只要将受访者生命中的重要记忆,比如民间故事的口述,民俗事项的口述,或者是口述人亲历的重要史实口述,通过文字笔录、讲述录音或摄像手段记录下来,然后变成文本或剪接为音像资料,归纳入档。有时也可以整理成数字档案,保存在数据库中,供研究者提取资料和研究。
口述史记录的原则:必须客观、真实、中立,不诱导、不加工、不修改,原汁原味,准确记录,它完全可以成为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4.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手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政府、专家和传承人构成整个保护的整体,他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考察是专家和保护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如何出色地完成考察任务就要全面进行筹划。目前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保护,管理部门都制定了工作手册,也就是考察提纲。这些都是考察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可惜大家没有很好的用起来。考察手册是为考察者制定的工作蓝图,按照统一体例,统一要求考察所得资料,对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采录所用的手段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只是文字记录,有时配合图片资料,现在是文字记录、录音、摄像、图片同时进入采录现场,有时是团队作战,这就需要配合默契。据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制定这一方面的国家标准,主要是针对录像资料,这种标准可以借鉴。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在制作中国民间口头文学数据库,是以文本资料作为基础,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数据库,都要有准确的信息来源。所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手册,做到采录工作的规范化,十分重要。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采录资料才是全面的、多方位的、规范的。所得的档案资料也才是科学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