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2015 年第5期
目 录
序号
|
篇名
|
作者
|
页码
|
1.
|
“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
|
段友文 郑月
|
1-10+157
|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效度与限度研究
|
孔军
|
11-16+157
|
3.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构建
——以白族“绕三灵”为例
|
杨熊端 熊仲卿
|
17-24
|
4.
|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以湖南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为例
|
蒋海军
|
25-31
|
5.
|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以平遥王氏中医妇科为例
|
钱永平
|
32-38
|
6.
|
“非遗”语境下傩文化的立体化产业与全息技术应用
|
高薇华 白秋霞
|
39-44
|
7.
|
从《品梅记》看“京都学派”对京剧认识的改变
|
李莉薇
|
45-55+157
|
8.
|
“周代大傩仪官联说”辨
——与黎国韬兄商榷
|
刘怀堂
|
56-63
|
9.
|
对中国古典戏剧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
——悉尼大学赵晓寰教授访谈
|
杨正娟
|
64-72+158
|
10.
|
民间艺术的“艺术”再发现
——挂门钱遭遇技术变革的背后
|
陈志勤 胡玉福
|
73-83+158
|
11.
|
礼生与祭礼知识传承
|
邵凤丽 萧放
|
84-91
|
12.
|
灵动的中华神
——妈祖信仰的中华文化特质透视
|
沈庆利 叶枝梅
|
92-98
|
13.
|
从物俗到信俗:温州红花染研究
|
林亦修 林可
|
99-104
|
14.
|
|
那仁毕力格 乌兰
|
105-111
|
15.
|
论傅大士禅宗著述的特征及文化价值
|
王宪昭
|
112-118+158
|
16.
|
论叶法善政治、养生、排佛思想
|
周伟华
|
119-126
|
17.
|
论蔡襄诗歌与其书法创作之关系
|
郭俐兵
|
127-133
|
18.
|
从武师到民族英雄
——霍元甲形象在二十世纪初的演化
|
黎俊忻
|
134-145+159-160
|
19.
|
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化社区重构
——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
|
彭伟文
|
146-156+161-162
|
20.
|
稿约
|
|
16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