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吕微:《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0 | 点击数:6805
 


书名:《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

作者:吕微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1日
平装: 59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6162217
条形码: 9787516162217
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ASIN: B017628C36
外文书名: Folklorisitics as a Great Disciplin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Paradigm Shift from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to Practical Science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吕微的《民俗学── 一门伟大的学科》用以反思、表述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下路径,始于学术与政治的“外在性”学术史关系,而终于学术自身的“内在性”原则(即学科理论对学科问题的回答),从而揭示(解构)了学术史对学科问题的遮蔽(民俗学的理论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僭越),并达成了对民俗学起源(原则)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但是,在理论上对民俗学基本原则的重构,一方面证明了民俗学的观念性实践本质;另一方面,经过重新奠基(建构)的民俗学学科也就自我阐明了从交互主体原则、自由(实践形式)目的原则到先验(统摄经验)的方法论原则“ 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范式转换——即在民俗学学术史上实践范式综合理论范式——的可能方向。

作者简介:

  吕微,1952年生,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理论、学术史,以及神话学理论、中国神话史,著有《中国民间文学史》(合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等。

 

目录:

  绪论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一 解题:从索绪尔的外在性批判开始

  二 内在的与外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三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研究

  四 纯粹的、内在的实践民俗学

  第一章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一 “民间”理念的中、西差异:边缘性与下层性

  二 “人”的现代主题之表达异式:民族与社会

  三 民间文学:政治民族主义的文化依据

  四 现代性原则的整合:民间文学的表象功能

  第二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一 自由的缺失:现代学科的知识危机

  二 “事实性质世界”与“生活意义世界”

  三 《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四 “看”的认识论与“听”的实践论

  五 “从头开始”的学科生命史

  六 客观的“生活世界”与主观的“生活视界”

  七 从“是”的民间文学到“在”的民俗学

  第三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真理宣称”“规范宣称”与“真诚宣称”——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一)

  一 案例: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二 哈贝马斯的三种“有效宣称”

  三 先验的主体间性:现代知识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四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观念生产与学术实践

  第四章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二)

  一 “根本见解”与学科的梦想

  二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运思传统

  三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四 “各自的陌生性”与“共同的陌生性”

  五 “我们”就在“活的当下”

  第五章 阿卡琉斯的愤怒与孤独——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读后

  一 “纯粹”的学术与学者的“愤怒”

  二 “时人无能增损一字”

  三 怎样辨别民间故事的“类型”?

  四 通过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起源

  五 回到实践的“事情本身”

  六 响应人格与理想的内心召唤

  第六章 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一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二 作为方法和学科的民间文学

  三 一个人的民间文学学术史

  四 民间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先生也是推动者

  五 民间文学:生活世界的实践形式

  六 石头的故事还是推动石头的故事?

  第七章 我们的学术观念是如何转变的?——刘锡诚:从一位民间文学-民俗学学者看学科的范式转换

  一 问题、假设与方法

  二 民间文学:“纯艺术化处理”的现代性普遍模式

  三 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共同难题

  四 民俗学:并不成功的文化理论“祛政治化”实践

  五 承担起民间文学-民俗学纯粹的“实践性”

  附录刘锡诚、吕微往来通信

  第八章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一 从folklore到survivals再到folkways——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民俗生活整体研究的方法论

  三 在时间中发现主体与自由在时间中的缺席——萨姆纳民俗学的理论难题

  1.民俗如何可能是人的自由的生活?

  2.可直观的生活整体,抑或可思想的生活本身?

  第九章 民俗复兴与公 民 社 会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一 经验学科是否需要先验的奠基?

  二 自然的客观必性与自由的主观必性

  三 现代性的“原罪”:理论对实践的僭越

  四 为民俗复兴辩护就是为自由辩护

  五 “尊重为人的共同权利”

  第十章 “表演的责任”与民俗学的“实践研究”——鲍曼《表演的否认》的实践民俗学目的-方法论

  一 表演的经验性标定与先验标定

  二 表演的职责(responsibility)与道德责任(duty)——实践民俗学先验理想的目的论

  三 对表演的否认是对完全表演的标定——实践民俗学的先验还原方法论

  四 表演的责任和表演的权利

  第十一章 转过身来的大娘娘——民俗学实践范式的“普遍化检验”与“怀疑批评”——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传说生息的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 问题:让大娘娘转过身来!

  二 方法:古典抑或后现代的语境论

  三 正题:“按说有”就是“真的有”

  四 反题:“真的有”不是“按说有”

  五 插话:布迪厄谈康德的“普遍化检验”

  六 合题:“德著河汾”

  附录记忆的构成过程与判断所构成的东西

  第十二章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解读

  一 自由目的是民间文学的发生条件

  二 民间文学自我认识的逻辑-历史

  三 对民间文学纯粹形式的先验还原

  四 通过返回未来激活民间文学的起源

  第十三章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的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

  一 为什么用“实践民俗学”界定民俗学的学科范式?

  二 “公民社会”:民俗学实践研究的先验语境

  三 “双名制”与“经受合法秩序有效规则的检验”

  四 “非遗”:民俗学的实践判断力形式

  五 “表述”: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与观念性实践

  结语 目的论的学科历史与逻辑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下一条: ·[德]薛凤:《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