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刘德龙: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作者:人民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1-22 | 点击数:3550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4日-15日举行的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德龙认为,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趋势下,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成为主流,必须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公益性利用与产业化经营、原生态与变异性3个关系,这是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根本立足点。

  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中,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民俗的地位,但也对民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把许多民俗事象、节日资源扭曲化开发利用,使得相关文化事象变得不伦不类。刘德龙认为,部分民间文化资源在商品化过程中,被捆绑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快车,忽视民俗文化的本来意义。他呼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使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回归传统,回归民间,扎根生活。要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并通过建立博物馆、民俗档案等手段进行保护,对于适于产业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

  “在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公益性利用与产业性经营应当并重。”刘德龙认为,对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中,往往会过于追求产业性经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民俗文化的社会性公益性利用。不少地方、不少领域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民俗文化进行筛选过滤,使得一些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的民俗事象渐渐走向消亡。政府应通过政策规制实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有序发展,如对一些经典民俗事象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进行公益性宣传。只有公益性与产业经营相结合,才能保证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流布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刘德龙认为,目前中国民俗民风呈现出古今杂陈、中西交错的状态。政府应当引导民众用现代观念对民俗文化进行甄别区分,分辨出哪些是对社会发展前进有益无害的良俗,哪些是陈规陋俗或邪风恶俗,对于前者要弘扬光大,把它融入现代化生活中去,对于后者则必须毫不吝惜地摒弃。要注意保护民俗的原生态,约束民俗的变异性,要区分变异后的新民俗与“伪民俗”,打造富有深厚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5-11-16 10:20:5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魁立:更应关注世遗背后人文历史价值
下一条: ·郑土有:“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相关链接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