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柏贵喜.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2).
[5]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2004(3).
[6]杞银凤.山区彝族利用乡土知识管理森林的经验——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子米地村案例研究[J].林业与社会,2003(2).邹雅卉,左停.云南社区森林的乡土知识及传承——临沧地区云县后箐乡勤山小流域案例研究[J].林业与社会,2004(12).
[7]邓红蕾,胡海洋.乡土社会调解的法律文化学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8]田有成,邱明.乡土农村法文化的断裂与整合——文化人类学立场下的探析[J].云南法学,2001(1).
[9]钱书.The return of the native[J].书林季刊(Philobiblin),1947.
[10]乐黛云.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J].读书,2004(7).
[11]王兴亮.清末明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2(2).
[12]姜广辉,张凤荣,等.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
[13]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2(4).
[14]宋才发.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
[15]塞尔达萨米恩托,弗雷罗皮内达.民族共同体知识的知识产权问题[J].张大川,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类学乾坤 2014-12-17 9:54:16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