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也更有市井底层社会的那种俗气:对于崔宁,秀秀只有霸占的欲望,可见其自私自利;秀秀一旦化为厉鬼,也不放过自己的爱人,让其殉葬,这哪里有丝毫的良善?与蒲松龄笔下那些善良的狐仙们比较,不啻于天壤之别——爱情主题说更可以休矣。
儒家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衡量话本故事的结局,秀秀养娘和崔待诏的结局,显然偏离了传统道德的要求,但这正是文化小传统与文化大传统悖离的体现。本话本小说主人翁的表现,或泼辣或懦弱,或野蛮或粗鲁,但没有一个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善人,这与故事诞生的土壤是市井社会很有关系的。
小结:研究文学作品,必须要本着“知人论世”的立场,更兼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这样才能读懂作者,理解作品真正蕴含的主题:对于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传统分析与解读,与作品本身蕴含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认为,《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产生土壤是商业社会,反应的主题是市井人家生活,所揭示的是宋代好货好色、放纵情欲的社会思潮。
[1]《崔待诏生死冤家》见于冯梦龙编选的《警世通言》,在缪荃孙刊印的《京本通俗小说》中题为《碾玉观音》,但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京本通俗小说》是完全从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中抽选出来,故该书为伪本。(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32页。)本文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选取研究范本(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页。
[3]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肯定会受时代的局限,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认为:“她们大多泼辣大胆,追求自由,渴望解放,不愿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作者对她们的肯定,实际上表现出平民百姓对封建传统的轻蔑”。就笔者所见研究成果,对《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主题提出质疑见于《是反封建争取爱情自由还是其他》一文(吕菲 刘媛媛,《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期)惜乎该文论点大胆,但论证似乎粗率了很多。
[4][宋]袁采《袁氏家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5]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243页。
[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57页。
[7][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第4978页。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141页。
[10][宋]朱熹《近思录》,岳麓出版社,2010年,第581页。
[11][宋]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六•与陈师中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3~1174页。
[12][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中华书局,1995年,第676页。
[13][宋]司马光《司马文公文集》卷三,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页。
[14][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15][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7页。
[16][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77页。
[1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37页。
[18][2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227、269页。
[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19~320页。
[20]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074页。
[21]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382页。
(本文原载《文艺评论》 2014年 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