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为考察对象
  作者:顾春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2-06 | 点击数:15824
 

 

摘要:任何文学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土壤。作为产生于宋代民间勾栏瓦肆的话本小说,必然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反应。考察产生于南宋的代表性的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就会发现:话本小说创作一方面受到“好货好利”、“放情纵欲”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创作也受到江南“市井社会”的影响。话本小说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关键词:宋代;江南;社会生活;话本小说;创作;影响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法国批评家丹纳以欧洲艺术发展史为例,从种族、环境、时代等三大因素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从而得出结论: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丹纳的观点给文学研究者以很多启示:在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的家族传承历来被研究者所关注,也就是罗时进教授所说的“默熏浸染,移情融性,向风承流,习得而化”;一部文学史的书写,更是以时代为顺序排列组合,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任何文学现象,必然产生并制约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就是唐代魏征所称的“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话本小说最早出现在宋代,是同时代与曲子词并列的重要文学体裁。随着宋王朝南迁,话本小说后期的发育,就根植于繁华的江南都市生活:话本小说的创作,同时受到时代的浸染、地理的制约。也就是说,产生于南宋社会的话本小说,其创作必然受到江南社会生活影响,反过来也必然呈现了江南社会的风土人情。为研究方便,本文拟以产生于南宋的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为考察对象[1]。 
该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在都城临安,出身于贫寒装裱匠家庭的秀秀,美貌出众,更有一手好刺绣;无奈家境贫寒,置办不起嫁妆,其父以一纸“献状”,将她“献给”咸安郡王。之后,郡王有意将秀秀许给碾玉匠崔宁。一次王府中失火,秀秀和崔宁两人一起私奔,后被郡王抓获后受到迫害,崔宁被发配,秀秀被杖责而亡。
 
一、“好货好利”思潮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社会,地理位置处于天灾频仍的北半球季风区:“我国灾荒之多,世界罕有,就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十八世纪,直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至称我国为‘饥荒的国度’”[2]。
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隆礼重仁的儒学就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物质的匮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就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宋代南迁之后,经济发展,商业发达,“好货好利”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作为勾栏瓦肆演出的话本小说,其内容必然会体现社会思潮;作为民间的艺术表演,一方面要求情节“曲折动人”,另一方面要求故事“以假乱真”:表演者要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说话能力,其故事也必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崔待诏生死冤家》就是这样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剖析文学作品,固然是以今人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对古人的“同情之理解”,那么往往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般的文学史认为,《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主题就是“反封建、求自由”,可细细分析文本,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了[3]。
秀秀是裱褙匠的女儿,因为家贫,最后被父亲“献”给了郡王做养娘,小说是这样交代的:
 
虞候又问:“小娘子贵庚?”待诏应道:“一十八岁。”再问:“小娘子如今要嫁人,却是趋奉官员?”待诏道:“老拙家寒,那讨钱来嫁人?将来也只是献与官员府第”……虞候道:“适来郡王在轿里,看见令爱身上系着一条绣裹肚。府中正要寻一个绣作的人,老丈何不献与郡王。”璩公归去,与婆婆说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献来府中。郡王给与身价,因此取名秀秀养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下一条: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梁爽]消失的女性:人痘术宋代起源传说考·[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
·[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王华龙]宋代武成王庙中赵充国陪祀初探
·[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