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
——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与天津民众之关系
  作者:吴效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30 | 点击数:10408
 

 

摘要:妙峰山是北京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晚清时,天津民众大规模地到妙峰山进香,并把新创造的神灵"王三奶奶"送上山。京津两地民众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在妙峰山上进行的较量,反映了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作为新兴文明代表的天津以财富向清王朝的挑战。
关键词: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天津;王三奶奶

 
 
“妙峰山的娘娘照(顾)远不照(顾)近”。所谓“照远不照近”的说法在中国任何一个信仰地点都广为人知,但对天津人来说,这句话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们坚定地认为,所谓“照远”是对着天津来说的,天津民众这样解释他们与妙峰山的特殊关系:妙峰山的庙门正对着天津,“灵感宫”里的碧霞元君时刻地关注着天津的民众。有一年,天津城里飘来一领席子,人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取来一看,上书“妙峰山”三字,于是对妙峰山上的娘娘对天津城的特别关照深信不疑。
传说归传说,近代以来,天津民众确实在妙峰山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妙峰山信仰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九世纪80年代,天津的香客在妙峰山上开始变得显眼起来。光绪十年(1884)刊印的《津门杂记》写道:“(妙峰山)香火极盛,每年于四月开庙,朔起望止。此半月中,道中行人如蚁,车如流水马如龙,犹末足以喻也。……天津人士信之者笃,赴之者众。”这是首次对妙峰山进香之旅的精确描述,它出现于天津而非北京人所刊印的书上。
早先天津民众到妙峰山的路很难走,“1896年铁路缩短了行程的同时推进了北道的发展。二十世纪最初几十年,城外的其他铁路也缩短了旅人到山脚的路途。”(Tu- shih ts'ung-t'an 1940,65-66;Pei-ching li-shih chi-nien 1984,passim)。铁路修好后,大大方便了天津民众的行程。天津民众捐资修理、维护着中北道和(老)北道,他们全是由这两条山道上山。
为了行程的方便,天津民众还在这两条山路上建起了茶棚。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册)介绍老北道情况时说:“相距五六里,即有茶棚小憩,所由上下……棚内供庄严宝相,磬声清越,凡想顿消。过此,睹庙门,路仍缭曲,往复不可以一蹴几,檀烟缭绕,楮帛满积庭除,香客皆屏足息气,无敢少哗云。”这两条山路上的茶棚是妙峰山各山道茶棚中经济实力最强,施舍也最为大方的。北京的茶棚,名副其实就是粥茶棚,妙峰山上施舍镘头的只有天津的茶棚,甚至有的茶棚有时还施舍肉给穷人家的孩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吃上镘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仅此一项,就大长了天津茶棚的威风,使北京茶棚脸上没了光。庙会期间,其他香道入夜均点煤油灯,唯有老北道点的是汽灯,十分明亮,场面十分壮观。夜间登山者,以走老北道为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天津公善汽灯会,他们的张贴的会启也充分透露出其阔绰:“老北道历年沿路所点汽灯,所有一切资费,皆由本会自行筹备”,又特别指出:“不敛不化,并无知单”。即使是在其他山道,夜间所点燃的煤油灯,也大多为天津人所贡献。
在中北道登山的起点北安河,由于很多富有的天津香客下火车后先在这儿小憩,然后从此香道上山,所以这里迅速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金勋的《妙峰山志》介绍此地情况说:“故进香人较他处为多,最称繁盛者。该村人烟辐辏,夜间灯火之繁,烁如列宿。……叫卖之声不绝于耳。车马蝉联,排列如墙。来往香客塞街填巷。”由于庙会期间这么多有钱人到来,这儿的农家建起了高大豪华的房屋以应需要。1997年5月11日,我在妙峰山上采访了年轻时在此地以轿子为生的边纯先生(81岁),他告诉我,当时坐轿子上山的几乎全是富有的天津人,他们一边上山,一边还向山道两边的乞丐撒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道客巴巴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祁连休]试论阿古登巴的故事
下一条: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相关链接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李梦]从神女到女神:中国女性神灵的变相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