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妙峰山是北京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晚清时,天津民众大规模地到妙峰山进香,并把新创造的神灵"王三奶奶"送上山。京津两地民众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在妙峰山上进行的较量,反映了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作为新兴文明代表的天津以财富向清王朝的挑战。
关键词: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天津;王三奶奶
一
“妙峰山的娘娘照(顾)远不照(顾)近”。所谓“照远不照近”的说法在中国任何一个信仰地点都广为人知,但对天津人来说,这句话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们坚定地认为,所谓“照远”是对着天津来说的,天津民众这样解释他们与妙峰山的特殊关系:妙峰山的庙门正对着天津,“灵感宫”里的碧霞元君时刻地关注着天津的民众。有一年,天津城里飘来一领席子,人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取来一看,上书“妙峰山”三字,于是对妙峰山上的娘娘对天津城的特别关照深信不疑。
传说归传说,近代以来,天津民众确实在妙峰山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妙峰山信仰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九世纪80年代,天津的香客在妙峰山上开始变得显眼起来。光绪十年(1884)刊印的《津门杂记》写道:“(妙峰山)香火极盛,每年于四月开庙,朔起望止。此半月中,道中行人如蚁,车如流水马如龙,犹末足以喻也。……天津人士信之者笃,赴之者众。”这是首次对妙峰山进香之旅的精确描述,它出现于天津而非北京人所刊印的书上。
早先天津民众到妙峰山的路很难走,“1896年铁路缩短了行程的同时推进了北道的发展。二十世纪最初几十年,城外的其他铁路也缩短了旅人到山脚的路途。”(Tu- shih ts'ung-t'an 1940,65-66;Pei-ching li-shih chi-nien 1984,passim)。铁路修好后,大大方便了天津民众的行程。天津民众捐资修理、维护着中北道和(老)北道,他们全是由这两条山道上山。
为了行程的方便,天津民众还在这两条山路上建起了茶棚。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册)介绍老北道情况时说:“相距五六里,即有茶棚小憩,所由上下……棚内供庄严宝相,磬声清越,凡想顿消。过此,睹庙门,路仍缭曲,往复不可以一蹴几,檀烟缭绕,楮帛满积庭除,香客皆屏足息气,无敢少哗云。”这两条山路上的茶棚是妙峰山各山道茶棚中经济实力最强,施舍也最为大方的。北京的茶棚,名副其实就是粥茶棚,妙峰山上施舍镘头的只有天津的茶棚,甚至有的茶棚有时还施舍肉给穷人家的孩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吃上镘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仅此一项,就大长了天津茶棚的威风,使北京茶棚脸上没了光。庙会期间,其他香道入夜均点煤油灯,唯有老北道点的是汽灯,十分明亮,场面十分壮观。夜间登山者,以走老北道为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天津公善汽灯会,他们的张贴的会启也充分透露出其阔绰:“老北道历年沿路所点汽灯,所有一切资费,皆由本会自行筹备”,又特别指出:“不敛不化,并无知单”。即使是在其他山道,夜间所点燃的煤油灯,也大多为天津人所贡献。
在中北道登山的起点北安河,由于很多富有的天津香客下火车后先在这儿小憩,然后从此香道上山,所以这里迅速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金勋的《妙峰山志》介绍此地情况说:“故进香人较他处为多,最称繁盛者。该村人烟辐辏,夜间灯火之繁,烁如列宿。……叫卖之声不绝于耳。车马蝉联,排列如墙。来往香客塞街填巷。”由于庙会期间这么多有钱人到来,这儿的农家建起了高大豪华的房屋以应需要。1997年5月11日,我在妙峰山上采访了年轻时在此地以轿子为生的边纯先生(81岁),他告诉我,当时坐轿子上山的几乎全是富有的天津人,他们一边上山,一边还向山道两边的乞丐撒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道客巴巴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