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余悦]中国茶俗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中国茶俗学》引言
  作者:余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29 | 点击数:6168
 


  中国茶文化是庞杂的文化体系,涵盖着诸多的文化事项,并且与众多的其他学科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不同类型学科的综合、交叉、整合,往往形成新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与边沿学科。中国茶俗学是茶文化学和民俗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迷人的魅力。

  中国茶俗学的基础是千姿百态的茶俗。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是最早发现、利用、种植、加工、销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饮用和形成茶文化的国家。在中国茶文化丰富多彩的事项,其中最为众多、最为普及的,就是茶俗内容的繁富和深入。作为国人之饮和举国之饮,茶俗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品饮的各个方面,并且与中国数千年的茶事一起逐步完善和发展。同时,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五十六民族都有自身不同形式的茶事,也有别具一格的经久不衰的茶俗。而且,茶俗与中国人的人生相始终,从出生、相恋、成婚、生育,丧葬直至祭祀,都有不同的方式和文化内涵。不同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也都呈现出茶俗的不同传承和表达。这种深深根植于民间的、大众的、民族的、地域的茶俗,成为茶俗学理论建构的肥田沃土。

  虽然茶俗事项的记录、描述、再现是茶俗学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局限于茶俗事项的原真性、原始性、原态性的载录,还不是完整的、完备的、完全的茶俗学科的建构。作为学科的建构的基本要素,需要厘清学科的定义、范畴,明确其内质和外延;需要大量的相关事项的观察、分析、辨别,然后在此基础上的系统化、类型化、科学化;需要辨析学科的属性、特质,区分其与相邻相关事项和学科的关联;需要对于形成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的探讨,对于茶俗史和学科的发展的学术史回顾与前瞻。这些方面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是茶俗学建构过程中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应该坦率地说,现有关于茶俗学建构的著述,大多数局限于对茶俗的记载和整理,甚至有的只是个人体验式的文字录影,还没有达到科学完整的描述状态。至于不多的涉及学科肌理的探索,也距离深入和深刻有很远的路程。不过,这并非是止步于茶俗学科建构的理由。

  我们知道,在人类学科建设的历程中,大体可归纳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由于日积月累的探讨,其研究成果水到渠成地形成学科,这是一种渐进式的学科建构历史。另一种是从已有的学术成果出发,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升,提出学科建构的设想,以一种“学术自觉”的姿态,主动进行学科的认同。虽然这两种学科建构的方式有异,但不论何种方式,其实都需要学术思想的先行,学科建构的理论。并且,从学术史的过程考察,都不乏成功的先例。中国茶俗学既有前者形态的基因——千百年形成的得以公认的茶俗事项;同时,又有后者形态的特征——由于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发展,茶文化研究者基于深入探讨的必要而作出的理论判断和学术思考。

  中国茶俗学建构的提出和探讨,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有利于茶俗事项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载录。中国56个民族丰富的茶俗事项,现在虽然已有不少文字资料,但是:一是局限于部分民族的载录,还有一部分民族的茶俗只有简单的只言片语,急待搜集和整理;二是已有的茶俗记载,大多是感性式的文字,难得见到以民俗学专业手段进行的田野调查;三是对于现有的茶俗资料,还存在辨析的大量工作。茶俗学的建构,正有利于茶俗事项整理的科学和整体提升。

  ——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有利于茶俗学学科意识的强化。客观分析,原有茶俗的记载与探讨,除了少数之外,较多地是由于茶俗事项的生动有趣,以一种自然状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兴致。运用现代科学的茶文化学和民俗学理论进行探讨,大多还缺乏这种自觉意识。如今,中国茶俗学的提出,让学科的自觉意识受到重视,甚至能够进一步深入人心,显然有益于茶俗研究的理论提升。并且,中国茶俗学作为茶文化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对于茶文化学科的建设和民俗学研究的拓展,也有其自身的学科意义。

  ——中国茶俗学建构的提出,还有利于茶俗的传播与接受。应该说,原有的茶俗传播与接受还处于一种自发形态,甚至存在某些认识“误区”。例如:原来往往认为清饮法来自中国,而调饮法则为外国所有。其实,只要研究中国茶俗史和各民族的茶俗生活,就会清楚地看到,调饮法同样为中国首创,并且自古至今存在多民族的茶俗生活。这种厘清和矫正,可以进一步认清:世界各地的饮茶方式都来自于中国。这也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进一步夯实基础。同时,现在正在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许多茶俗事项载入县、市、省和国家各种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俗学的建构也有利于加强其保护与利用。

  《中国茶俗学》教材的编撰,正是为了这一边沿学科建构所作的努力之一。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才能使中国茶俗学更好地建设。也只有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和参与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才能使中国茶俗学的建立和完善后继有人。在学习《中国茶俗学》课程的过程中,年轻学子能够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之际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茶俗实地调查与体验,为中国茶俗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任何人员,对于中国茶文化和茶俗学的理论与实践作出奉献,都是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锡诚]民间故事史写作的史料、史识及史观
下一条: ·[林敏霞]1768年妖术大恐慌中的“他者”
   相关链接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杨雨彤 胡燕]茶文化聚落中的都市民俗探析·[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海岚]喝茶还止语,别闹了·[朱世桂 田海涛 孙欢]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曹建南]冲绳茶文化与当地生活概略
·[李劲芳 朱世桂]儿童茶礼和文博教育的互动发展探究·[黄俐琴]浅谈湘西特色茶文化的旅游开发与研究
·余悦 叶静:《中国茶俗学》·《中国茶俗学》出版
·第九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将于11月9日正式开幕·[余悦]中国茶俗学要义
·[李文杰]中国饮茶习俗在西亚民间的传承与变迁·[余悦]中国禅茶文化的历史脉动
·南昌举行中国“茶文化”论坛·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