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百万字《中国民间故事史》在京首发
  作者:高红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1-29 | 点击数:3410
 


 

  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 (高红超)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27日在北京首发。该书花费作者十年心血,用一百余万字篇幅梳理了上自春秋末年、下迄清末民初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故事展史。

  作者祁连休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毕生从事民间故事史研究,著有《民间文学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选》《外国民间故事选》等几十部作品,是目前中国民间文学界在故事学研究领域学术成就最高的学者。

  当日下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故事史》学术研讨会暨首发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据介绍,2011年至2012年,祁连休陆续在台湾出版了四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史》,这是第一部由大陆学者在台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故事史类丛书。此次在大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共分上中下三卷。

  生于1937年的祁连休如今已年逾古稀。“中国民间文学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又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祁连休说,为展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发展史及多姿多彩的面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陆续对各民族流传的口头民间文学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并查阅了大量古籍文献,梳理和论析了古人记录的民间故事文本,该书引用书目逾三百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联等相关领域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纷纷对作者的严谨治学精神表示钦佩,并对这部呕心沥血之作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锡诚认为,该书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除了分析论述民间故事作品外,作者还将不同时代的故事采录史、采录者、故事集、甚至讲述人,从学术史角度进行条分缕析,开辟了故事史书写的另一条主线,而这条线所展现的,是民间故事采录研究的时代思潮及其历史变迁轨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潜明兹认为,该书的另一优点是语言文字深入浅出,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读起来“如履平地”,不管是博士生导师还是学生都能看懂。

  “中国是民间故事大国,而且是有文献记载的故事大国。”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陶立璠认为,该书为民间故事研究建造了史的空间和平台,为日后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这是该书另一大贡献。(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年01月27日 21:4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茶俗学》出版
下一条: ·《中国传统村落通讯》英文版发布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