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民生
  作者:潘鲁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26 | 点击数:9267
 


  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悲剧重演。所以,城镇化进程中,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竹影侗寨  杜 宜\摄

  传统村落保护问题,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涉及数以亿计人口的生产、生活的变迁发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迁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生需求完善和乡土文化转型等等。要“以人为核心”,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局来看待,要作为民生工程并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涵养文化水土,修复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建设有情感、有文化、有田园的城镇,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这看似矛盾的因素转化成为发展的机遇。

  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悲剧重演。所以,城镇化进程中,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专家学者呼吁保护到政府与村民开始自觉保护,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改善民生的整体保护,现在看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髙度来认识,提升到保护文化生态的综合层面和战略高度。具体的任务包括修复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转化发展,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实施传统村落整体性综合保护措施,实现农村文化的良性有续发展。

  关注文化生态,要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济,发掘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提振农村文化面貌,既要促进传统文化再生,恢复乡规民约,也要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具体而言,民俗活动是一种文化凝聚力,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活内容,要有传承人。在一些传统村落,可以自发恢复一些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自愿举行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约民规。专家学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留存村落记忆,增强传统村落的凝聚力。同时,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游可适度发展,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保护意识。可以适度开展传统村落宣传,增强村民的文化优越感,让他们享受传统村落保护的红利,增收致富。要使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的源泉,促进村民生产和生活的良性发展,不能使传统村落沦为旅游增收的工具而破坏传统村落保护的初衷。对于舍大义逐小利、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必须叫停。

  传统村落要传承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农村手艺产品

  一些传统村落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富有特色,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加强高校和专业设计机构的教育科研协作,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手工艺资源特别充分、而且手工艺形式适宜的村落,可以完善手工艺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手艺品牌战略,形成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使村民致富的发展特色。

  从近十年,我们在山东开展“手艺农村”课题的跟踪调研来看,传统手工艺发展得好,村民安居乐业,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一些在城市打工的村民也回乡利用当地手工艺创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传统村落的自觉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比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有600年历史的年画和风筝制作技艺,现在风筝年画年产2300万张、风筝260万只,收入1.16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每一户手艺农户的收入超过十万的44户,其中过百万元的13户。传统村落、传统手艺成为生产生活的文化财富。

  传统手工艺发展得好,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例如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承传祖辈的编织工艺,形成了中国生产销售“中国结”的最大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村里大多数老人和妇女是生产制作者,男劳力和回乡大学生是市场推售者,各有分工。红花乡的不少村子里堂前屋后,大家做着手艺活儿,话着家常事,看着孩子,养着家禽,其乐融融,是一种当代的田园生活景观。像这样发展传统村落手工艺,村民回乡有了职业、有了作坊、有了市场,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惠,同时也使一些农民工返乡,有了家庭的团聚、有了家乡的归属感,生产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目前,红花乡全乡镇有1万多农民从事生产,红花乡镇生产“中国结”占全国总产量的60%,占全国总产值的60%,提高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能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4年12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下一条: ·[文也博]小名:童年家园的月光
   相关链接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王喜根]“空心村”呼唤“文化商人”·[王翠玲]劳动的晾晒与展演的“晒秋”:篁岭村生活节奏变迁的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