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等按下不必言。唱出八街人知端。第一有钱长发厂,第二有钱永兴街.沽行豆行全整齐。第三就是西门外,西门一厂人俱闲,厂名叫做古新街。第四仙桥近涵头,高楼茶居也都 齐。第五就是洽兴街,洋货交易在外畔。第六顺兴多洋行,也有当铺甲糖房。第七广盛销海味.亦有扣枯共牵罾。第八仙园四角街.酒坊药行也大间。36
这样,至迟在乾隆末年,樟林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包括这八个商业街区和东、西、南、北、塘西和仙陇六社.以后人们一直用“六社八街”这一说法来描述“樟林埠”的地理格局。而地理格局的改变,又导致了社区内部神庙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改变。
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山海雄镇庙作为全乡主庙的地位,被位于八街街口新建的“火帝庙”所取代。据称,火帝庙建于樟林扩埠的次年,即乾隆八年。关于建庙的因由,本地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父老相传,清代中叶,樟林以通洋港口名噪沿海诸邑,商业发达,人口兴旺。然铺户常遭火患,商贾不胜其苦。有杨天德者知本县,视事樟林司,喻民所苦。杨通五行,精堪舆 术.谓樟林常欲火者,莲花山其源也。山系炉灶,樟河沟乃其通天火管。必使之为阴沟,空其火南行出海。始无患。又踏勘相基,自为分金字向,教建火帝庙于河沟中游,祀赤帝以制回禄。后火灾果锐减,民德之。特制禄位牌一面,高二尺,宽数寸。绿底金字,文日:“澄海县正堂天德杨公长生禄位”,并祀火帝庙,每值岁之二月中旬,随南极大帝出游,并设一厂以供游罢休息。37
查乾隆以后的有关方志,澄海县并无一个叫“杨天德”的知县。从《明清进士题名录》中,知道雍正庚戌科云南楚雄县出有一名叫杨天德的进士,嘉庆《楚雄县志》载其出任过广东顺德知县。据广东的有关县志记载,他乾隆八年任封川知县,十一年任保昌知县,十四年调署琼山知县,十六年又回到保昌任上38。在所有的官方文献中,找不到这个叫杨天德的人曾出任澄海知县的记载。有意思的是,当地人在知道上述疑点之后,仍然坚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他们的解释是:“杨天德任封川知县之前在广东候补过一段时间,乾隆七年短期署理过澄海知县……或因署理时间过短而县志不载。”39
以杨天德为中心的这个故事,渲染的重点在于杨天德的身份和有份参与建庙决定的各色人等的地位。根据《樟林游火帝歌》的说法,除了杨天德外,樟林司巡检和六社乡绅都参与了建庙的决定过程:
当时上轿游入城.直入武庙关爷厅。和尚闻知来迎接,接入县主到大厅。杨爷下礼拜神明,和尚擂鼓共敲钟。拜毕进入后堂来,和尚进茶不迟停。樟林司爷一闻知,慌张也到武庙来。六社乡绅也尽到,礼毕坐下言东西。
这样的说法不但赋予火帝崇拜以正统性的色彩。而且暗示着火帝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得到地方上最有势力者的承认。关于杨天德的故事、在火帝庙中为杨天德建立长生禄位的安排、每年二月游火帝时为杨天德设立专“厂”拜祀和以全套知县执事抬着杨天德牌位为火帝神像开道的做法,为火帝的主神地位提供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合理性。
那么,实际上真正有份建设和管理火帝庙,并可能大力渲染以上传说的是什么人呢?从火帝庙建于“八街”街口,传说中建庙的直接动因在于防止商铺火灾这两点已可推想,火帝庙最初可能是八街商人的庙宇。后来它成为樟林全乡的主神,成为社区中唯一可以游遍全乡的神明,除了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外,或者反映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商人在这个港口市镇上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从每年二月火帝巡游的仪式中,可以明显看出商人的势力和影响。
火帝巡游的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游神正日结束,历时半个月。社区内部地域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一系列的仪式上得到充分展现。
二月初一至十四日的主要活动是以“八街”为中心的“坐厂”。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仙园每街各设一厂.分别摆放火帝、夫人和6位太子的神像,其中摆放火帝和杨天德牌位的一厂为“大厂”,余为“子厂”。“大厂”和“子厂”按顺序在各街轮流设立,各街区每隔8年就有一次设“大厂”的机会。火帝“坐厂”严格限制在“八街”的范围内轮流,说明它确实是“八街”的神明。除了帝君、夫人,刚好有6位太子,正好一街一厂,也不能不是有意识的安排。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