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
——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
  作者:[陈春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6 | 点击数:16478
 
在长达几代人的由乱到治的时间里,随着韩江入海口周围泥坪、滩涂的围垦开发,樟林人已经成为韩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大片田园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乡民生计逐步由以渔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雍正九年朝廷应广东总督郝玉麟之请,裁复界后设于樟林城寨内的东陇河泊所,改设樟林巡检司23。这一转变,说明政府已正式承认樟林居民的身份从渔户或蛋户改变为一般民户。乾隆初年,樟林社区的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地域支配关系有关的各个庙宇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很大不同。这一转变,是在樟林逐步成为当时广东东部最重要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的背景下出现的。
由韩江的支流北溪,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的水路,是传统时期韩江中上游地区最便捷的入海航运通道。而樟林就正好位于北溪入海口,所谓“河海交汇之墟”24,具有成为重要贸易口岸的地理条件。清代海上贸易性质的转变,使樟林港的兴起有了可能。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四十二年规定“商贾船只许用双桅”25,使海上贸易成为合法的活动。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在澄海设5个税馆,樟林口为其中之一圆。
乾隆初年开始,清政府鼓励本国商人从海外船运米粮回国。当时整个韩江流域都是严重缺粮地区26,政府的鼓励对潮州商人从海外运米进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澄海人从暹罗船运大米回国而被议叙的记载。乾隆《澄海县志》载:“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27经由澄海从海外输入的米粮。对保证整个潮州府的粮食供应有重要意义,而樟林正是米粮进口的最主要口岸,是“商、渔船只停泊之处,米谷聚积之所”28。正是以大规模的米谷长途贸易为契机,樟林港从乾隆初年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嘉庆年间任澄海知县的尹佩绅指出,樟林已经是当时全县最重要的贸易口岸:
 
澄滨大海,民多业于海。樟林尤河海交汇之墟,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处也。30
 
由于港口的发展,樟林社区内部出现了许多商号和店铺,原来位于南社与东社之间的贸易场所(即所谓“内市”)不能满足贸易的需要,乾隆七年经官府批准,在村子西面的原护寨河沟的两边荒地,建设了一个新的交易中心。据乾隆五十六年所立《樟林扩埠碑记》载:
 
乾隆七年,奉前县宪杨给示,招民户将樟林沟两傍沟乾荒地许民首建盖铺。东西两计共计建铺一百零二间.后接盖小木扳。下面河沟沟水疏通灌溉。每年输纳官租,迄今四十九载。历输无异。至郑允信等十二间,地租向无输官.历纳元天上帝、土地爷两庙香灯。31
 
这一举措导致樟林社区地域格局的重大变化。
首先,原在社区西面,与樟林隔河相望的塘西村,由于河沟两岸铺屋的兴建,与樟林连接了起来。在嘉靖《潮州府志》中,“塘西”是与樟林并列的苏湾都江北堡八村之一32,当时的“塘西”应该也是包括了若干散居的小村。万历二十五年,现在的塘西地方开始有人聚居33。此后100多年间,塘西一直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村”。直至乾隆七年,塘西和樟林之间仍然隔着一条深宽的河沟和一个大水塘。乾隆七年铺屋的兴建,特别是后来商业街区的迅速发展,不但使两条“村”在地理空间上的间隔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逐渐导致了两村居民对一个统一的“樟林”的认同。尽管嘉庆十九年澄海知县李书吉重修《澄海县志》时,仍旧把“塘西”和“樟林”并列为两个独立的“村”34,但当地人已经逐渐把“塘西”视为“樟林乡”的一个“社”,原来塘西的主庙三山国王庙(塘西宫)也终于成为樟林乡的一个社庙。
其次,在原樟林乡的西北面,塘西乡的北面荒埔地上出现了一片新的居住区,后来成为樟林乡一个新的“社”——仙陇社。当地传说,此地原为一片沙丘,只有坟堆和一座破庙,乾隆八年以后开始有人居住35。此时距樟林开村已有187年,所以仙陇最开始时的名称叫“新陇”。仙陇的东面与原来的樟林乡有一条河沟相隔,南面与塘西隔着很宽的水塘,但是这些水面两边后来都变成了商业街区,仙陇也就与樟林连成了一片,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再次,以乾隆七年在河沟两旁兴建的店铺为核心,商业街区的范围继续扩大,与之相邻的南社、东社、塘西和仙陇等社也有部分街巷逐步被商铺所占据,最后在包括塘西和仙陇的新的社区中央,出现了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和仙园等8个商业街区。光绪年间当地流行的《樟林游火帝歌》描述了“八街”兴盛时的面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下一条: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杨镕]从“老妈上京”到“跑驴”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赵暾]二郎神形象演变考略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李银平]民间信仰空间变迁与传说叙事圈层构建·[黄景春]从厌镇鬼神到祈求风水荫佑
·[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