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樟林神庙系统的考察,可以发现,乡村庙宇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关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文化积淀的结果。多因素互动的、多重迭合的庙字的“信仰空间”,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以往的研究。常常把民间信仰作为乡村社会结构和地域支配关系的象征或标志物,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对“信仰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场景的了解,以及对于更加复杂的社会心理情形的感悟。
1作者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这个叫樟林的乡村进行乡村社会史的田野调查,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潮学研究》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樟林港史补证三则》, 《潮学研究》第2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商人庙宇与“地方化”——樟林火帝庙、天后宫、风伯庙之比较》,“商人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1994年8月);《“八二风灾”所见之民国初年潮汕侨乡——以樟林为例》,《潮学研究》第6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以樟林的四个天后宫为例》,“天后庙:神像、建筑与社会组织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1月)等。
2这些文献现以“樟林乡土史料”为题,以专集形式收藏于广东省澄海县博物馆。
3《樟林乡土史料·建寨呈文》。
4《樟林乡土史料·乡党里甲解疑》。
5如《樟林乡土史料·古迹大观》载:“东潮,本黄岗余家,移住俺乡,请米入册八百零亩,照下例输纳。”
6《樟林乡土史料·上林氏记述》。按:《樟林乡土史料》中有一段长达3200字的关于樟林本地历史的记述,无标题.落款“时康熙戊辰正月望日八十三岁上林氏撰”。本文作者将其定名为“上林氏记述”。也有本地学者引用该材料时,注其出处为“佚名篇”(参见黄光舜《闲堂杂录》,1996年铅印本)。
7康熙《澄海县志》卷首,“自序”。
8参见杨彩《南澳赋》,见陈天资《东里志》卷7,艺文·赋;《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页791;现存于樟林“山海雄镇”庙内之《察院禁约》(万历十四年)和《均匀碑》(万历二十年)。
9参见现立于山海雄镇庙前之《庙宇重光碑记》。
10《樟林乡土史料·卜林氏记述》。
11《樟林乡土史料·建庙募题序》。
12乾隆《澄海县志》卷7,“坛庙”。
13《樟林乡土史料·建庙募题序》。
14《樟林乡土史料·建庙募题序》。
15“曾阿三打破樟林寨”在当地是流传很广的传说,民国年间当地文人陈汰余所著《樟林乡土志略》对该传说有详细记述,但他也指出此事“无文献可考”(1945年稿本,见“居民之来源”、“灾变”、“古迹”等部分)。据顺治《潮州府志·兵事部》载,明正统十一年潮州沿海确有土名“曾阿三”(即曾耙头)的大海盗活动,但樟林110年后才建寨。实际上,嘉靖四十二年九月确有一伙海盗洗劫过建寨仅7年的樟林(参见《樟林乡土史料·抄录呈明府主沟河界址》);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大海盗吴平在官军追击下从饶平县凤凰山南逃。也是从樟林掠民舟出海的(《明世宗实录》卷554,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庚辰)。
16嘉庆《澄海县志》卷16,“祀典”。
17嘉庆《澄海县志》卷16,“祀典”。
18《樟林乡土史料·上林氏记述》记为“贡生郑廷魁往京”,误。今据康熙《澄海县志》卷15。“人物·清正”改正。
19《樟林乡土史料·上林氏记述》。
20郑廷魁从子郑以勋(铁侯)于顺治十一年成贡生。是时土匪作乱。知县王躬允劝其任樟林乡正,郑以勋捐资御匪,乡里因而免受骚扰。去世后,康熙二十三年知县王岱专门为他立神道碑。其孙郑英到乾隆十四年又重修此碑和神道。康熙年间廷魁之祖父、父亲均被封赠为大中大夫,廷魁又建敕书楼于西社祖祠前,供奉封敕。郑廷魁致仕后曾在此居住,以后郑氏子孙一直“世居其地”(《樟林乡土史料》;《樟林乡土志略》;乾隆《澄海县志》卷10,园第;卷16,宦望;卷17,行谊)。
21《樟林乡土史料·上林氏记述》。
22参见拙作《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23《清世宗实录》卷105,雍正九年四月戊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