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应该回到周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纷乱的启蒙思绪中分辨出中国思想的意义,反思那段历史是如何经历的,中国思想与欧洲启蒙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何在?中国思想参与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与自我意识建构,留给今日世界的文化遗产或启示究竟是什么。21世纪,如果我们真正想在中西文化间建立一种‘交往理性’,完成我们的文化自觉,我们将如何开始?”①(p15-16)窃以为,周宁所说的这种“交往理性”必得建立在“他者的意象性关联中重建主体性中国的形象”的过程中去,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起邓正来正身体力行着的“中国视角”并参与到世界秩序原理重建的过程中去。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的是像周宁已经充分揭示出来的西方的那种自我批判和自我纠错的话语机制,有了它,上述的两个建构过程也才可能得以顺利实施。而与之相伴的重要理论问题则是,既然中国思想可以参与西方现代性确立他们的文化身份,那么西方思想又如何不能参与中国现代性以确立我们的文化身份?反思启蒙理性的“同一性暴力”是非常重要的,“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模式,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进而也成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现代性的核心。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中,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知识与想象模式,顺利转化为文明征服野蛮的二元对立的权力或霸权模式。”③(p799)尤其需要批判。但我们起码也应该提出我们自己的“非同一性”理由和原则,最根本的就是显然必须用我们自身的思想与制度的双重变革以应对整个世界结构秩序的变革与变迁。西方一战、二战以后的反思、后冷战思维的崛起,尤其是像邓正来所意识到的那样,2001年我们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等等,其实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思想和制度变革的极好契机。尽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模式代替了“文明与野蛮”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然而,他们毕竟承认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且事实也是不同的文明冲突无所不在。更何况,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下的这个1979年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秩序安排的“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世界的高度现代化的真实一边又自我陶醉于“孔教理想国”的幻觉,就像张艺谋所执导的“开幕式”所做的那样,哪怕完全缺失了主体性也在所不惜。既然我们追求的是多元的、多极的世界格局,我们就应该寻找各种“对话”的可能性——只有在不断的“对话”或“话语”争夺之中,以获得参与世界秩序原理重建的资格,我们的主体性文化身份才可能得以真正确立,同时我们的“文化自觉”或者“文化创造”也才成为真正可能——在当下动态的世界现代性结构中,“如何定义‘中国’”或者“如何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可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
——2008年9月12日初稿,18日重新修改
注释:
[1]最典型的当推当下的司马南先生就“普世价值”问题对《南方周末》的系列发难文章,其对“国际问题”头头是道,对国内问题似乎就“两眼一抹黑”。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司马南博客:http://blog.sina.com.cn/simanan
[2]邓正来把自己对哈耶克的系列研究论文收入《规则•秩序•无知》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该书自序的题目即为:“八年作业:哈耶克批判的前提性准备”。
[3][6]请参阅《小路上的思与语》,邓正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03页。
[4]笔者先后执笔写作有邓正来知识批判系列文章:《把知识开放出来的思想和思想者》、《学统与道统反思:解构体制化学术》、《全球主义话语审查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三者分别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0期、2007年第6期,2009年第1期。
[5]周与沉:《现代性的中国探寻——大陆学界现代性问题研究综述》,请参阅《正来学堂》网站“评论批评”栏:http://dzl.ias.fudan.edu.cn/info.asp?id=15339
[7]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邓正来相关著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连载于《河北法学》2008年第1-6期)等。
[8][11]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请参阅《正来学堂》网站“中国研究栏”:http://dzl.ias.fudan.edu.cn/info.asp?id=15671
[9][英]马丁•弗莱彻:《中国梦已取代美国梦》,《参考消息》改题为《北京奥运展现自信进取的中国》,载2008年8月24日头版头条。
[10]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岳川著:《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相信有眼光的读者很容易得出他自己的结论。笔者以为,其是我们盛产理论的年代却没有理论的一个标本,同时也是我们处于“前反思性”时代极大量的产品之一。
[12]陈志武:《“北京共识”的现在与未来》,载《南风窗》2008年第14期。
[13]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评论甚多,择其要者:肖雪慧的《江郎才尽张艺谋——我看京奥会开幕式》、朱大可的《从京奥开幕式败笔谈起》、韩星的《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几点批评》等,请均参阅《天益》网站:http://www.tecn.cn/index.php;
[14][15]陈丹青:《开幕式后话中国文化》,请参阅《文化发展论坛》网站:http://www.ccmedu.com/bbs12_70925.html
[16]参阅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载《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B15版。
参考文献:
①周宁编.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③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④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⑤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⑥邓正来.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此篇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第1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