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帆]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
  作者:张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8 | 点击数:10520
 

 

文章编号:1001-5558(2009)04-0177-10  中文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E

仪式研究在人类学内部有着漫长的历史。仪式作为一种能够最直接观察到的人类行动体系,在涂尔干试图借助社会事实建立社会学的努力中就已经凸显。在以“宗教”为武器试图为社会学抢占一席之地的涂尔干眼里,宗教需要通过符号来展现自身赋予实在的意义,这些符号可以是“最野蛮和最古怪的仪式,以及最奇异的神话”。①仪式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消极仪式、积极仪式和禳解仪式。在消极仪式中所体现的禁忌体系,正是要将神圣与不洁作出区分。在对积极仪式的论述中,涂尔干提出了“神圣存在的间歇性”②的说法,认为宇宙存在由盛而衰的循环,所以群体要定期集合来强化共同的观念和情感,也就是强化神圣性,因为神圣性在涂尔干看来就是“变了形的、人格化的社会”③。禳解仪式中的哀伤、愤怒和痛苦等感情也并非个体感情的流露,而是社会性的,明晰了社会责任与义务,强化了社会的道德统一性和凝聚力。
在涂尔干之前,对于宗教的研究常常只关注信仰体系的研究,而仪式则被视为“内心状态的外部传达, 是偶然的和物质的;只有内心状态才具有原本的价值。”④涂尔干却通过仪式来考察宗教,认为“行动在宗教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只因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⑤因此,仪式作为一种行动体系,进入涂尔干“社会事实”的领域,因而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登堂入室。涂尔干提出了仪式研究的几个主题:献祭、社会性、神圣性、过度仪式、宇宙循环。这些主题后来被不同的人类学家继承。
 
1. 仪式过程
 
维克多·特纳虽然不是涂尔干的信徒,但是同样受到了法国宗教社会学的影响,他对于仪式的关注以及提出的“仪式过程”理论,至今仍然有启发性。本文在方法论上的启发首先来自特纳的“仪式过程”视角。仪式过程,是特纳通过对非洲恩丹布的仪式的长期观察而提出的。特纳认为,以往的民族志常常局限于人类学既定的亲属制度、政治、经济和宗教四个领域的分野,对于宗教的研究,或者是将其视为其他制度的伴生物,或者只是关注信仰或神话。特纳批判了这种自摩尔根以来将仪式视为政治、经济或者亲属制度研究的延伸或者附庸的做法,将宗教与艺术置于人类灵魂的深层,认为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心灵的展演, 认为仪式展现了“想象与情感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仪式研究被提升到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列维-施特劳斯的“深层结构”一样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进行仪式的研究?特纳发展了杰内普(Arnold van Gennep)提出的仪式机制(rit ualmechanisms)框架, 将仪式分为分离、边缘/阈限、聚合三段过程。
特纳看到,在恩丹布存在两种重要仪式:其一是伊瑟玛(Isoma) 仪式,其含义是“女人的仪式”或“生育的仪式”,①它是“祖先阴影的仪式”的下属类别。恩丹布的村庄规模小、流动性大,以母系确定血统归属,但是女性婚后随夫居。女性处于从夫居和以母系血统确定归属的矛盾中,这矛盾常常导致父亲和舅舅争夺儿童和自己居住的权利。女性的生殖功能紊乱(流产或不育),常常被视为忘记了母系一方的“祖先阴影”———女性的母亲或外祖母———而被其“抓到”。这个仪式正是为了平衡这种矛盾,治疗生殖紊乱。其二是解决双胞胎困境的仪式。双胞胎在恩丹布引发了好几对矛盾———生育能力过度产生的经济和生理困窘;两个人争夺亲属群体结构中的一个位置所引发的分类尴尬———“数量上是两个,结构上却是一个,神秘意向中是一个,经验所见中却是两个。”②双胞胎作为一种异于常态的存在,无法分类,无法安置,游离于社会正常秩序之外,所以在很多部落社会,人们通过杀死或者神化双胞胎,从而将其排除出结构与秩序之中。在这两个仪式的进行中,特纳着重关注了仪式进行的顺序、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使用的物品、符号和进行的行为。通过对进行中的符号进行分析,特纳看到,“边缘/阈限”阶段中的混乱与迷狂, 不同于结构秩序,是一个充满治疗性的阶段。这样一种分析仪式的方式,对全面解析拥有漫长过程的奥运会,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仅仅截取奥运会开幕式或者比赛的那个瞬间,来进行符号分析,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仪式对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徐振燕]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下一条: ·[户晓辉]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