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普遍概念,西美尔对社会本质在宗教活动范围内形成的两个相应内容———信仰和整合性———进行了探讨。
信仰与西美尔的“信任”理论相联系。对基于“弱归纳性知识”的信任、信赖以及信仰的分析在西美尔的不同著作中有所提及。在本文中,西美尔明确指出,人际关系中的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必然性,是在人与人之间自发形成的。信仰是精神上的一种迷糊状态———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总是建立在真正了解对方的基础上,信仰便是如此———并因此成为维系人类社会最可靠的纽带之一。但这种信仰特征是在没有受到宗教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个体之间的一种纯粹精神关系的形式,只是后来在宗教信仰中表现得十分纯粹、十分抽象。可以说,宗教对象本身并没有刻意地去唤起这些情感,而是由于主体的需要才在塑造对象时把他们投射到其中:
尽管只有具体的对象才在我们身上引起一定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心理过程接下来却变得我行我素,自己替自己创造了一个合适的对象。人类交往的日常内容或最高内容往往都把心理形式的信仰当作支柱,以至于其中最终产生了一种“信仰”需要,并且还体现到了自己的对象身上———这些对象可以说既是信仰的原因,也是信仰的目的。②
社会本质在宗教活动范围内形成的相应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整合性概念。整合性是指“多个因素彼此相连,休戚与共”。③一切社会生活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也是整合的。社会整合性有多种形式:族群、家庭、国家和社团等,都力图通过某个中心使个体不致彼此分离。西美尔认为,家庭、种族、国家等都是社会整合性的体现,在这些整合性中普遍存在忠诚、信任等旨趣,宗教使信赖和忠诚关系得到强化,从其他关系中独立出来,依其独特的旨趣重新规整社会关系。西美尔同样认为,是社会整合性结构唤起了宗教反应,而不是相反。在社会整合性结构中,各种力量和形式超越了个体感官的直接存在,诱导人们对一切超越个体的社会生活作神秘主义解释,整合性随之进入宗教情感领域,唤起了人们的宗教反应。
基于对宗教的独特理解,西美尔反对现代进化论把宗教的发展看做是从拜物教和祖先崇拜一直到基督教这样的时间序列,他认为, 宗教的“发展”应当这样理解:“它不是成为一种越来越完善的宗教,而是不断完善,最终成了宗教,也就是说,它越来越纯粹,最终只能成为宗教。”①不管是祖先崇拜,是多神主义,是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还是一神论,都处于不断摆脱其他冲动或走出其他世界,实现自我成形的过程中,宗教不存在从不成熟向成熟的历史发展(或者说,这并非对宗教唯一的认识模式),而是由宗教虔诚到社会形态再到客观宗教的有序发展———当然这不是指时间序列上的发展。
二、宗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现代人面对宗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一方面,心理需要的强大力量驱使他们信仰宗教;另一方面, 他们又总是根据另有逻辑的知性标准将其判断为幻想。于是,现代人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又陷入到虚无当中,不能自拔。
这一矛盾的出现有其逻辑的和社会的根源。从根本上说,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多元性和整合性。这一建构有不同的原则,彼此承认享有同等建构世界的权力:“任何一种建构世界的范畴就其动机而言都意味着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自在的完整世界。”②例如,艺术世界、实践世界、理论世界等等分别具有自身的独特逻辑和特殊规则,依靠这种逻辑和规则,它们可以使用同样的物质在现实世界之外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但另一方面,“依靠灵魂生命的直线进程,这些世界又被紧密结合起来。”③可以说,纯粹的宗教观念,与根据其他范畴建构起来的世界图景既不会发生交接,也不会发生矛盾。但是,个体生命并不囊括所有这些层面,而只是涉及其中的不同部分,而宗教逻辑也和科学逻辑一样,总是试图囊括或主宰其他一切逻辑, 由此,适用于其他逻辑的各种因素,包括偶像崇拜、世俗、雕琢等完全不适应宗教逻辑的因素纷纷涌入其中,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