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杨]“民族家”的时间观
  作者:罗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6 | 点击数:18928
 
当地人对待外来的时间体系,有一种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包容度。羊圈人对闯进他们生活的手表的接受过程,不是单纯地仅以彝文化的观念理解和“再造”它。当地人首先积极地观望手表在外来汉人那边是什么东西,汉人们是如何看待它的,然后在保留汉人的手表文化意义基础上才赋予它彝文化中的对应物。当地人的言谈也表现出他们对汉人时间观念的尊重,比如严格的时刻和先后顺序,哪怕他们不理解这套观念,但有一种对“他者”的关怀意识。有的时候,我们本文化反而陷入一种“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想象替代他者的真实,缺乏一种“?解的同情”。
正因为当地人有这种文化的关怀之心,使他们能包容不同时间体系在村落的运作。比如羊圈小学对期末考试作息时间的变更,汉人城市里学校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期末考试的时间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迟到只能责任自负,这种冷冰冰的逻辑造就了许多诸如为使高考学子准时赶到考场,全城让道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在羊圈人看来又是不可思议的:人,怎能反而为时间所囿?相形之下,羊圈小学就多了一份村落中的人情,老师们总是根据村落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想这个学生怎么还没有来,是刮风下雨还是路远不好走等等;既然学生都没来,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或者考试当然应该相应调整。这种逻辑使学校与村落达成互相的包容与理解。有时我们的文化却缺少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陷入一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狭隘桎梏。我们文化中一些观念上的障碍,阻挠了我们像羊圈人那样自在、平和的生活。理解羊圈人的时间观,使我们能发现这个“他者”的意义,从而反思自身的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格尔茨,《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9
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3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黄应贵,《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巴莫姊妹彝学研究小组,《走进大凉山》,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罗家修,《古今彝历考》,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刘尧汉,《文明中国的十月太阳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马德清,《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朱文旭,《彝族火把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Nancy Munn,“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Tim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21, 1992
Clifford Geertz,“The Religion of Java.”Illinois:The Free Press. 1960
 (本文原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下一条: ·[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
   相关链接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
·[李言统]汉藏文化互动下宝卷向嘛呢经的文本转变·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明跃玲]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廖杨]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杨树喆]文化整合与中华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