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深切缅怀郑杭生教授
  作者:郑杭生同志治丧委员会办公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11 | 点击数:6452
 

 
 


讣 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1月9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郑杭生教授毕生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世界郑氏联谊总会名誉会长、最高决策委员会主席,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院长。

  郑杭生教授曾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郑杭生教授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社会学系创系主任、《社会学评论》杂志和《社会建设》杂志的创刊人,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或学术奖励。

  兹定于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凡有关团体和个人致唁电、唁函,敬献花圈者,请与郑杭生同志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

  校内班车安排:中国人民大学西门电子显示牌前,11月15日上午7:30发车。

  世纪城班车安排:时雨园东门,11月15日上午7:30发车。

  铁一号院班车安排:东四十条中国人民大学铁一号院内钟楼,11月15日上午7:00发车。

  附:郑杭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乘车路线及安排(http://www.netchain.cn/home/detail/3/193)

 

  郑杭生同志治丧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11月9日

 

  郑杭生同志治丧委员会

  主 任:靳 诺 陈雨露

  副主任:张建明 王利明 洪大用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绍孟 马俊杰 王 轶 王宏伟 冯仕政

  伊志宏 邬沧萍 刘元春 刘凤良 刘向兵

  齐鹏飞 纪宝成 杜 鹏 吴付来 吴晓求

  张 茹 郑水泉 郝大海 查显友 段成荣

  郭星华 郭洪林 黄 达 程天权 翟振武

  治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翟振武 冯仕政

 

  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及社会学基地

  联系人:李锁成、唐 颖

  电 话:010-62511144

  传 真:010-62511143

  手 机:18201218370

  邮 箱:jnzhenglaoshi@163.com

  办公地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楼A座410室

  (二)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

  电 话:010-62511083

  郑杭生教授悼念网:http://www.netchain.cn/jnzhenglaoshi


 

郑杭生教授生平

  郑杭生教授,浙江乐清人,1936年9月16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社会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社会学评论》和《社会建设》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终身特聘教授,世界郑氏联谊总会名誉会长、最高决策委员会主席,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郑杭生教授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社会学系创系主任,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和学术奖励。

  郑杭生教授青少年时期在浙江余姚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学,1956年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五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受聘为二级教授,2009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1984年初组织建立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198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86年组织建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专业硕士点,1987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3年作为学术带头人建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专业博士点并担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主持建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000年主持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一级学科,2011年创建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2013年创办《社会学评论》杂志,2014年创办《社会建设》杂志。

  郑杭生教授毕生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精心育人,坚持德才兼备育人原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教5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直接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200余人,其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提名奖等重要奖励。他创办的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实施学子项目和学者项目,共资助硕士生30名、博士生34名、青年学者90名,为社会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等教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励和称号,对社会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社会学概论新修》先后出版四版和一个精编版,发行200余万册,被国内上千所高等院校采用,滋养了一代一代莘莘学子。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郑杭生教授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著述丰硕。1984年以来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作为社会运行学派的奠基人,他率领学术团队立足中国实践,提出和发展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等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及尚未完成编纂的《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第五卷是这些理论的集中体现。郑杭生教授秉承“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之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基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长期以来,率领学术团队在中国城市及农村各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和谐社区系列实地调查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等实证研究系列成果。自2002年以来,连续12年主持编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他的《社会运行导论》、《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互构论》等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励。

  郑杭生教授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一面旗帜。他倡导和践行的增强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加强中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树立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促进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等思想,以及“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的学术路径,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机构的负责人,为凝聚社会学界力量、提升社会学学科地位、促进社会学学科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社会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

  郑杭生教授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他曾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活动,受聘为秘鲁卡西拉索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他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20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等多种学术论著被翻译为英文、韩文、波兰文等多种文字出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特别是中日韩社会学界的交流和合作,为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杭生教授在1987-1997年期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曾主管外事、科研、人事、工会等方面工作,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特别是为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杭生教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始终对国家和民族充满挚爱,对中国之未来深怀信心和憧憬,对中国青年一代满怀期待。“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郑杭生教授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的理论见解、宽厚的包容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工作,为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郑杭生教授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社会学界、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将继承和发扬郑杭生教授的道德风范和学术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郑杭生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文章来源:人民大学新闻网 2014-11-10 11:11: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与他的中国学研究
下一条: ·桃李满园甘作梯 矢为中华添彩章──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郝苏民从教60年掠影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