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马翀炜 晏雄]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作者:马翀炜 晏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5 | 点击数:10628
 
文化产业是否发展要以是否提供了大量的于消费者有益的文化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最终被广大文化消费者所接受为衡量标准。从文化产品生产的最为直接的动因来说,获得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初看上去,人们生产什么文化产品及如何生产是自由的,相应地选择何种文化产品进行消费以及怎样消费也是自由的,在这个文化经济活动中,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基于个人的选择,但事实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31)将什么视为文化产业的资源,生产什么文化产品,怎样生产以及选择什么文化产品,以及又以什么方式进行消费等都是与人们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产品具有怎样的意义密切相关。这样,关于从文化产品生产到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个文化产业过程中的经济性、文化性及民族性等问题的分析就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内容。
 
注释:
①参见[美]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②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③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74页。
④[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20页。
⑤[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
⑦[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⑧[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⑨参见简新华主编《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⑩参见简新华主编《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31页。
(11)谢名家:《文化产业:精神生产发展的现代形态》,《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
(12)[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13)[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14)参见[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5)[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16)Stuart Plattner,Economic Anthropolog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4.
(17)[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8)参见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66页。
(19)[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1页。
(20)[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6页。
(21)[美]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40页。
(22)参见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23)参见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24)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25)赵汀阳:《坏世界的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26)李飏:《文化经济跨越增长的极限》,《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
(2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28)[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30)[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2010年5期第18~2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章元 李锐 赵娜]生育间隔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证分析
下一条: ·[富晓星 张有春]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
   相关链接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郑小红 刘敏]文化产业繁荣前提下西南地区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因素研究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曹祎媚]文化产业发展对非遗“雅化”转向的影响研究
·[杨洪林]文化产业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城乡关系重构·[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黄永林 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涂俊]民间美术在传统年节中的作用及文化产业发展·[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邓思杭]“互联网 +非遗文化”模式探赜·[杨红 樊瀚声]“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当“春节+”遇到“互联网+”·[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杨利慧]神话主义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