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对地域环境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是污染性工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没有太多的影响。但随着体育旅游人数的增加,他们所带来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同当地环保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政府应组织环保、体育、旅游等部门把体育旅游人数控制在一个当地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因体育旅游人数过多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
4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略
4.1 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规划好它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升。目前,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发展规划。规划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全面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生存状况;另一方面,要确定好重点发展项目,既要拟定国家级重点发展项目,力争打入国际市场,也要拟定地方重点发展项目,力争成为群众喜欢的区域性发展项目,同时还要做好其他项目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从地域上要有所侧重,要针对各个地域的不同发展适合此地域发展的优势特色项目,不要“一窝蜂”上项目,要紧扣地域传统文化,以该地域特色精品项目为龙头,规划品牌发展战略。
4.2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保障制度
目前,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只是零碎散布于一些法规条例中,并无专门的法规条例和细则。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条例。制定和完善法制机制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护、创新、运用、推广等方面起到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指导,为参与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行为规范起到引导作用。媒体宣传是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文件对外展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加强和完善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墙报和音像出版对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制度建设,把媒体宣传制度纳入到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法规条例中来,通过制度来提高媒体的宣传力度,规范、督促媒体的宣传行为,通过媒体宣传促进民众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交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管理,对区域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经费投入、人力、物力的安排要落实到人,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加强纵向管理和横向沟通联系。还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和沟通,充分加强和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适合区域特点的体育活动。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如商标使用权、用地审批、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多渠道融集开发资金,做好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公益资金的合理投入使用。
4.3 深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近年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国家到各省市县都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原生态,为文化创新积蓄能量,提供支点,努力使我国民族文化呈现出新景观。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涉及的文物、器具、服饰、动作以及风俗文化等进行统计、归纳、整理、说明,对其所处“原生态”到“次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寻演变规律,结合发展环境与文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形式公布于世,便于查询、利用和永久性保存。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多途径开发利用,实现其多元价值,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进行开发,探寻可利用的价值,拓宽成果转化途径,提供条件,让研究成果能及时转化为社会效益。
4.4 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发展经济、发展民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和归宿。应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确定开发项目,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族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制定旅游线路,并通过宣传渠道,宣传造势,努力打造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逐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器材、体育服饰及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活动,并将它们融进旅游产业中共同开发,最终形成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来推动区域体育资源向体育产业转化,地方政府尤其要消除对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狭隘、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充分认识体育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深入研究本地区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情况,科学选择本地体育产业以及发展形式、区域布局等,着重抓“一地一品”特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坚持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