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作者:高志英 李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3 | 点击数:11627
 
无论是缅甸傈僳族与克钦族、缅族关系的变化,还是傈僳族与怒族、独龙族的关系,都有移民身份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生存需要,使得缅甸傈僳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适着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笔者去缅甸调查期间,尤其在傈僳族聚居的密支那众多傈僳村子,深深感受到缅甸傈僳族强烈的民族认同,不仅体现在缅甸傈僳族内部,同样体现在对来自中国的傈僳族同胞上。大多数傈僳族敢于身无分文就迁徙缅甸,这与“老移民”同胞对于“新移民”的接纳关心有关。刚到缅甸,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也可以生存,因为可以借(还不起就成变相地要)房子、借粮食、借地、借钱,在傈僳族社区里傈僳族所受到的扶持帮助,大多是来自本民族同胞。更重要的是傈僳族在缅甸定居下来后,首先要靠本民族头人为其担保,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取得缅甸国籍这也同样需要同胞相帮。可以说,每一个傈僳人从移民身份到缅甸人身份的转变中,从逃难而来到在缅甸谋生立足、发展,都在傈僳族社区里实现,从中每一个傈僳族个体都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深的依赖,无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作为移民的民族历史记忆的扩散过程,傈僳族关于来自怒江石月亮的历史记忆,不仅在迁徙自怒江的傈僳族中传承,甚至在迁自腾冲、德宏、临沧等地的傈僳族中也广为传播。民族历史记忆的扩散过程,本身就是民族意识越来越一致、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的一个过程。
综上所述,往自然资源丰富而山高皇帝远的中缅边界地区迁徙,是历史上傈僳族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下的生存选择。自明代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傈僳族民族认同感的演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因其特殊的民族关系,又不得不一次次地重新调适,并出现相应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体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即其民族凝聚力、民族自我发展意识更为强烈。主要是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以及所在国家民族政策皆对其民族意识产生着重要影响。总的说来,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导致傈僳族跨界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傈僳族跨界分布的格局又激发、强化了其超区域、超国界的民族认同感。
 
注释:
①赵万里校缉引.寰宇通志[M]一一三引:元一统志·丽江路[M].(P94)
②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第35页:“蒙夔岭……东有暴蛮部落,岭西有卢鹿蛮部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
③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M].成都:西南民族学院,1986.P1
④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M].成都:西南民族学院,1986.P9、15、168、147.
⑤史富相.傈僳族迁居缅甸的历史:福贡政协文史编辑室.福贡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M],1995.P94.
⑥保维德纂修.上帕沿边志(民国二十年抄本):怒江州志办公室.怒江旧志(内部刊印)[M],1998.P135、P151.
参考文献:
[1]樊绰.云南志校释[M].赵吕甫校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高志英.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
[5]木氏宦谱(清同治抄本)[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6]云南省编辑组.中央访问团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7]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8]云南省调查组编.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本文原载《学术探索》2010年5期第80~8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下一条: ·[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相关链接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与家园意识·[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
·[王琴 邱婧]勉瑶迁徙与“渡海”叙事:粤北乳源瑶歌变迁研究 ·迁徙之路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塔吉克族:飞翔在中亚大地上的雄鹰
·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
·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
·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