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作者:高志英 李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3 | 点击数:11624
 

 

内容提要:傈僳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等国跨界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导致的。长期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其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促使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地族际关系影响下,不断重新调适,并呈现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迁徙;跨界民族;族际关系;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K281/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5-0080-06

傈僳族作为跨界民族,有着一般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的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内在因素是因其自身游猎游耕的生计方式而主动寻找经济资源;外在因素中主要是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而导致其被迫迁徙他乡异国。尤其是因民族关系所导致的民族迁徙的历史,与居处不同国家后形成的新的民族关系的现实双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一、元代,傈僳族先民与丽江路八种蛮“参错而居”
 
元代傈僳族先民主要居住于“东有丽水,西有兰沧,南接大理,北距吐蕃”的丽江路范围内。① 主要是延续唐代南诏统一战争之后的傈僳族先民“施蛮”、“顺蛮”、“栗粟两姓蛮”迁居金沙江铁桥四境的分布格局,[1](P28-30)但已形成一定的聚居区。
据《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丽江路军民宣抚司》记载,迁徙到北胜府的施蛮因其故地在剑寻赕而称“剑羌”者,到宋代大理时因高大惠镇守该地,而与白蛮有了接触。而曾“立施州”,说明施蛮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施蛮本乌蛮种族”,[2](P150)在唐代,施蛮文化上就与白蛮族属已有差异;元代因二者所处政治地位不同,也将加速二者间的“认不同”心理,由此加速对其内部文化的认同心理。
《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还载:“顺州,在丽江之东,俗名牛赕。昔顺蛮种居剑、共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斗族渐盛,自为一部,迁于牛赕。至十三世孙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五年,改牛赕为顺州。”至大理国时以顺州之顺蛮以一个“部”的身份隶属于大理而与白蛮有了关系,到元代内附于元代中央王朝。“顺蛮本乌蛮种类”,[2](P151)顺州因为唐代顺蛮迁徙于此而改称顺州,可知顺蛮数量较多,或者说已成为其地主体民族,因而能够长期延续发展“自为一部”,其认同心理应该比较明显。
《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又载:“兰州,在澜沧水之东。……唐为卢鹿蛮部。至段氏时,直兰溪郡,隶大理。”唐代的“卢鹿蛮部”在大理国时被大理国所设兰溪郡所控制,与白蛮发生联系。“卢鹿蛮”也即为“卢蛮”,元《混一方舆胜览·金齿诸路·潞江》曰:“俗名怒江,出潞蛮。”怒江“即自潞蛮地界流入,潞蛮即卢蛮同音异写,而卢蛮亦即栗粟也”。[3](P846)这部分发展脉络较清楚,即在南诏兼并战争中,有傈僳与怒先民西迁兰州,因本乌蛮种而以“卢鹿蛮”称之。② 称其为“部”,应该人口并不少,因而也有发展其民族认同心理的传统文化基础。《元史》同条目还记载:“兰州……元宪宗四年内附,隶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兰州。”“卢蛮”在元代隶属于丽江路军民官管辖,又与磨些(纳西族)发生联系。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记载:“蒙阁罗凤尝徙善阐杨城堡张、杨、李、赵、向、间、任七姓戍守之(兰州),以丽水节度领制之。”南诏时期善阐杨城堡(昆明)的具有汉姓的内地移民镇守兰州,兰州的“卢鹿蛮”就处于民族传统文化与汉、磨些、白蛮多重文化场景当中,在“我者”与“他者”的文化对比中,必然促发对自身文化更为强烈的认同心理。可见,民族认同一方面是基于内部文化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基于与他族文化的差异性。
而且,不惟兰州,整个丽江路范围内的“卢蛮”也处于多重文化场景之中,而出现了统一的族称。《元一统志》曰: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故称一族”。丽江路范围之内,众多族群“参错而居”,相互间文化的接触与影响就在所难免,由此基于族群内部文化一致性而来的族群认同,以及与其他族群之间文化差异性而来的“认不同”心理同时存在,这为傈僳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心理基础。再则,从元代史志中出现的统一族称“卢蛮”来看,尽管在对北胜州、顺州的纪录中还有“施蛮”与“顺蛮”称呼,但《元一统志》中却无,只是作为将“施蛮”与“顺蛮”作为区域性支系群体的称呼,显然并未将与磨些蛮、白蛮并列,而与其并列的是此“卢蛮”。“卢蛮”族称的出现,如是自称,说明其外部文化特征与内部文化特征的一致性都比较明显,因而已发展成为拥有并分享共同文化的同一族群的雏形;如是他称,至少说明其外部文化特征在记录者看来是较为相近的,这也应该是其认同基础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下一条: ·[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相关链接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与家园意识·[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
·[王琴 邱婧]勉瑶迁徙与“渡海”叙事:粤北乳源瑶歌变迁研究 ·迁徙之路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塔吉克族:飞翔在中亚大地上的雄鹰
·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
·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
·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