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作者:尹志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9 | 点击数:10592
 
5.2.2 家庭日间照料和社区照料的人力资源及实现形式
城市老人日间生活照料护理是在家庭这一特定场域消耗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力资源消费表现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消耗一定的精力。社区照料是在社区这一特定场域消耗的人力和货币资源。老年人可以从家人、亲属、邻里、社区志愿者等处无偿获得照料护理人力资源,也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照料护理服务(见表16)。
5.2.3 看病住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及实现形式
城市老人看病住院护理照料是在医院这一特定场域消耗的人力资源,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这一特定场域消耗人力和货币资源,均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得(见表17)。
5.2.4 情感和精神关爱的资源及实现形式
城市老人的情感和精神关爱资源是在各种场域需要的情感、精神上的关爱,表现为融入爱心的一定时间、精力和货币消耗,也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得(见表18)。
5.2.5 社会机构养老的资源及实现形式
城市老人社会机构养老的资源是在社会养老机构这一特定场域消耗的货币、时间和精力,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得(见表19)。
5.3 不同养老方式对资源发掘及整合的综合效益
城市老年人的各种养老方式都需要货币支撑。关键是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可以使老人更有效的使用已有的各种资源以置换和节省货币支出。比如,可以住在原有住房,不需要政府和社会建造大量社会养老机构。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可以获得配偶、子女及其他家人的照料,还可以通过社区的各种组织,得到关爱和帮助。在看病医疗方面,可以在社区医疗卫生站(所)得到全科医生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指导,还可以通过社区家庭病房,得到便利的治疗和康复。这些都可以大大节省老年人的货币资源。
在人力资源上,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可以通过夫妇相互照顾、自我照顾,或依靠子女、其他家人、邻里等,提供日常照料。
在精神和心理关爱沟通方面,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可以获得配偶、子女、其他家人、亲属及社区邻里朋友的日常关爱和沟通交流。
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是发掘和整合现有各种养老资源的最佳方式,它可以大大节省货币资源,可以提供日常的便利照顾和医疗服务,从而大大节约时间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体现养老服务以人为本的人性关爱。
社会机构集中养老的优势是服务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经营的规模化,也是应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人养老的不肯替代的方式。但是它需要新增大量资源投入,包括资金、设施和专业人力资源。如果把生活自理的老人集中到社会机构去养老,不仅隔绝了老人与家庭和社区的血肉联系,而且会导致大量家庭和社区资源的闲置。
特别需要指出的,我国大规模急速而至的老龄化面临的巨大风险是各种养老资源的严重匮乏。因而发挥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发掘和整合现有养老资源的优势,是我国养老战略的不可替代之选。
 
6 不同独生子女家庭对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
 
探索不同独生子女家庭境况对适宜养老方式的选择,并进而建构养老模型,必须考虑三个重要变量:其一是家庭经济的贫困和富裕程度,其二是住房的狭窄和宽裕程度,其三是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差异。
下面依据这三个变量,对适宜城市老人养老方式的保障条件进行描述。
6.1 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的保障条件
6.1.1 社区服务的保障条件
生活处于中下水平、生活基本自理的绝大多数老人家庭,适宜选择除雇保姆外的多种居家养老方式。这些方式需要以社区服务和照顾为依托。居家养老方式必须依托以下四种社区为老服务:
(1)廉价且周到的社区生活服务。随着中、高龄老年人口在社区的增多,他们所需要的社区照顾的内容将不断增加,包括送菜、送粮、送奶、送餐、送报、送水等各种上门购物服务,打扫卫生、理发、洗澡、修脚等上门生活照料服务,维修水电气暖设施、家电等上门修理服务。总之,各种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业务将大量增加。由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家庭经济不宽裕,缺乏廉价且周到的社区服务,多数老年家庭的居家养老会出现数不清的困难,使其难以维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下一条: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