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提出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假设,依据调查数据,描述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探索应对我国大规模急速老龄化的养老战略选择,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对养老资源的不同发掘整合结构及功能、不同养老方式需要的条件,以及经济住房困难和富裕家庭对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依据老年人不同自理能力,提出对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模型的建构思考,探索规避老龄社会养老风险的制度架构。
关键词:养老方式选择;养老战略思考;养老资源整合;养老模型建构;养老制度架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09)03-0076-16
1 城市首批独生子女家庭风险调查的意义和方法
1.1 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风险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在城市和部分农村实行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已30多年。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独生子女9000万个[1]。“双独政策”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二孩”,但“非双独家庭”仍要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即是说,该政策至少影响3代人(第一代,只能生育1孩;第二代,非“双独”家庭依然只能生育一孩;第三代,非双独家庭生育的独生子女)。
任何社会政策都有正面和负面功能,只是有些政策的负面功能潜伏周期较长,人口政策即是如此。时至今日,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功能已逐渐显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非常时期的一项特殊政策,其负面功能之一,是把人口急剧膨胀的“国险”,转化为千家万户的人口“家险”,主要是“4-2家庭结构”①给独生子女父母带来的养老风险;大龄独生子女的意外伤残、死亡及其给家庭带来的各种风险。
独生子女家庭人口风险及其规避问题,是中国独有的社会问题和政策研究。从制度建构层面研究该风险,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课题。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相关研究多属于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所谓“奖励”或“扶助”政策,谈不上制度性保障及风险规避。要保障我国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推演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制度。其中,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风险及其规避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
调查研究首批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风险,探索并建立相关的风险规避对策,目的是使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风险能得到制度性规避。届时,人口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将演进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制度,从而使我国人口能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2 调查设计的原则
依据北京城市首批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父母的养老风险,设计研究假设和主要变量。在详细摸清各种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养老方式对发掘和整合现有养老资源的成本及效益,进而探索应对我国大规模急速而致的社会老龄化的养老战略和养老模式。
1.3 调查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入户问卷调查为主②。调查时间是2006年5-11月,调查区域是北京市宣武区和西城区。
1.4 调查对象
选择被调查家庭的条件:(1)必要条件:独生子女家庭;夫妇一方年龄在50岁以上。夫妇至少有一方退休;(2)优选条件:独生子女已婚家庭优选,不少于本社区调查家庭的1/2;父母双方年龄大者优选;(3)入户被调查人的选择,按照上一户母亲、下一户父亲的方式交替选择,以保证反映父母双方的看法。
1.5 入户调查样本抽取方法
第一层抽样,依据随机数表,在西城区的七个街道和宣武区的三个街道的社区名单中随机抽取89个社区居委会(西城区72个,宣武区17个);第二层抽样,在89个社区居委会的居民小组名单中随机抽取233个居民小组;每个社区整群调查20户,从被抽取的第一个居民小组开始,调查起点户随机抽取。10个街道的样本分布是,白纸坊(120户,6.71%);广安门外(120户,6.71%);椿树(92户,5.14%);西长安街(121户,6.76%);新街口(200户,11.18%);展览路(220户,12.30%);德胜(200户,11.18%);金融街(176户,9.84%);什刹海(260户,14.53%);月坛(280户,15.65%)。共调查1789个家庭,问卷全部回收,全部有效。本文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撰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