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集市:人类学透视社会整合新视野
  作者:李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8 | 点击数:4635
 

  集市与宗族、乡村、民间信仰并称为人类学、民族学解读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四大经典范式。不同于其他三种侧重于从内部解读乡村社会形成机制的范式,集市作为连接国家、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功能。

  集市是中外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偏重于实证分析,国外研究侧重于理论建构。笔者则从民族学、人类学视角,以多民族聚居区的武陵山民族地区为例,以集市体系理论为观照,以期透视社会整合的新视野。

  集市在社会整合中的功能与机制

  厘清集市体系发展脉络,探讨其在沟通城乡联系,增进族际互动,活跃边区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武陵山民族地区位于湘鄂渝黔交会处,总人口约3000万,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48.9%,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会地带。

  要分析集市在武陵山区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需思考如下问题。

  从自然生态环境、多民族共生格局、多种生计模式、产业布局、族际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思考武陵山区集市体系生成与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背景;从节日与庙会型、行政中心与军事要塞型、交通要道型、旅游型等类型对集市进行分类;从时空特征、场期特点、市场级序等分析作为空间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集市体系结构;从显功能和潜功能的角度分析集市体系在多民族聚居区的交易、交流、宣传、教育、消费、娱情、带动、认同等作用,及其与乡村社会、区域市场的关联。

  以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为节点,审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政权建设、社会治理、民族政策调整背景下的明清以来武陵山区集市体系发展脉络。

  以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城镇与乡村、族际互动与冲突、区域内外的交流与竞争等为切入点解构明清以来武陵山区多民族地区社会整合过程及其深层危机。从区域经济一体化、族际互动、城镇化进程、城乡融合、人的社会化看集市体系参与社会整合的内容;从国家权力、市场机制、民族文化在集市场域的对接与博弈等整合机制看农民与社会的互动、村落与国家的衔接。跟踪官员、商人、农民等行为主体,寻求市场体系与乡村治理体制转型的契合,呈现国家权力向社会与民间转移的图示,重构国家整合与乡村社会自我整合的耦合机制。

  探索民族特色的集市发展和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集市转型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注重民族特色集市文化建设,发挥集市的制度性、功能性和认同性整合机制;利用集市在国家与社会中的中介作用,实现礼俗与法制、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对接。

  集市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

  要客观认识和正确发挥集市在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整合中的功能,须秉承如下观点。

  集市不仅是地理上一个简单的交换集合,也是渗透了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博弈的场所。集市圈与婚姻圈、信仰圈、文化圈、权力圈的组合,共同形塑了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与格局。武陵山区集市体系结构以沅水、澧水、清江、乌江四大流域为骨架,以行政中心、军事要塞为节点。集市体系的扩张与收缩受制于国家与地方的治乱兴衰,民族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在互惠体制、再分配体制和市场体制杂糅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中,武陵山区社会整合呈现出宗法型、威权型、法理型多元整合方式,及国家整合、市场社会自我整合互构的图景。

  集市体系的社会整合途径为权力的互动、利益的博弈和文化的交融,整合促进了城乡融合,加强了区域内外经济联系,增进了民族团结,实现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规训了集市的运转,集市发展遵循集市—集镇—城镇—城市的规律。整合了城市与乡村的价值与功能,构建出一个“城乡连续体”,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共同繁荣。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规划大背景下,应对民族地区集市进行合理定位,尊重市场规律,打破行政壁垒和民族畛域,妥善引导集市转型与发展;加强集市市场管理和文化建设,提升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把集市建设成为物资交流的平台、民族交流的舞台、城乡融合的中介,建设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2日第44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下一条: ·相互作用理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新阐释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