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昆明3月18日电 (蒋卓成 余雪彬)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8日发布消息,云南自2010年以来,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项目总数累计达589个,一大批面临失传、损毁的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口传文学项目,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项目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有效保护。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由于独特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各民族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主流文化的渗透,深刻地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结构、语言、风俗习惯。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民族民间的文化盲目性、自发性开发现象突出,导致民族文化生态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发了民族传统服饰、传统工艺、民居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特异性加快消失。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严重缺乏,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现象突出。
2010年起,云南决定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4年来,安排项目总数达589个,资金覆盖全省16个州市,25个世居少数民族。据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形成合力。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民委从各自层面开展抢救保护工作。此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学会,民族理论学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开展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云南源生民族乐坊、杨丽萍工作室等积极探索抢救保护与开发弘扬的实践工作。
统计显示,四年来云南共建设标志建筑、示范乡村等传统文化示范点12个,抢救、征集、修复、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7283本(册、件),数字化古籍628册,抢救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歌舞、器乐、民俗、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0种,开展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建设了各单项民族文化数据库25个,建设包括彝、水、纳西、哈尼等民族,刺绣、服装、音乐、舞蹈、民俗、节日等文化形态在内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48个,建设包括射弩、秋千、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14个。
“抢救保护工作是日常性、长期性的。”云南省民委纪检组组长张卫东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和加大抢救保护工作安排力度来展开。先制定目录,再分类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制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地方政府财力较为拮据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较为严重等地方,并鼓励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鼓励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科技、资本相结合。(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3月18日 14:49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