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身份和契约:从“重人情封闭型的社会”向“重利益开放式的社会”转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一般为子由父教,女由母教,教子的内容为:忠厚老实、尊敬长辈、勤劳俭朴、学好农牧业生产本领,学习文化,不调戏妇女;教女的内容为:学会挤奶、照料幼畜、会做家务、缝纫刺绣,出嫁后尊敬公婆、尊重丈夫、遇见陌生男人不抬头、不和男人开玩笑等。子女绝对服从父母。传统的家长制大家庭也是塔吉克族社会的组成细胞,因此亲属间在生产和生活上互相协作,这是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合作的一种很有必要的补充方式,这使生产过程获得了某种保障,同时也维系了一些缺少劳力、生活贫困的家庭。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塔吉克族与外界的沟通加强,交通、语言等障碍在逐渐减小。出于对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许多塔吉克族妇女走出家门与广阔的社会接触,去上海做纺织女工学技术,到喀什经商进货物,到县乡当老师从事教育等。已从夕日的锅灶炉台前典型的家庭妇女转变为“技术型”、“知识型”新女性。身份和契约的转变,使传统的“重人情封闭型的社会”向“重利益开放式的社会”转变。而这种转变必将引发女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以及对传统礼俗的冲击与思考。
3.认知和价值:从“以家庭为核心”向“以经济为核心”转变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女性的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夏米克(塔吉克族,女,20岁,未上学),“家里活特别多,每天都有活干。早上起来就烧茶、洗碗、扫地、拖地,照顾孩子,还缝枕头。中午烧茶,喂牛羊,继续缝枕头。晚上做饭,给小孩子喂奶。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平时不喜欢出门,也没什么时间出去。吃饭时从来不上炕,吃完就收碗。没结婚时觉得应该让父母上炕,自己盛饭,吃完后收碗。结了婚,尊重公婆,他们上炕,自己盛饭收碗。有件事让我难忘,有一次家里没人,叔叔去了巴扎,公公婆婆也出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我做了一次大扫除,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干活的时候我在想:我把活干得这么好,公公婆婆一定会表扬我的。后来,我得知公公婆婆表扬我了,虽然不是当面表扬,但我还是很高兴,并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这样干好。”(2009年2月7日,阿巴提镇访谈笔录)上述个案在塔吉克族当代社会中具有典型性,一部分妇女依旧以家庭为核心,生活的全部就是丈夫和孩子。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她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因而很少注重自身的发展。
与此同时,塔吉克族女性在外打工过程中开始逐渐与不平等抗争,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梅花古丽和她的女儿沙达提汗经常去阿巴提镇附近的七大队拾棉花,每公斤棉花5毛钱,梅花古丽今天拾了35公斤,挣了将近18块钱,沙达提汗挣了近12块钱。”(2006年9月17日,阿巴提镇观察笔记)“今天,梅花古丽又去一个叫‘玛利亚’的地方拾棉花,拾完去领钱,一个女老板说她领过了不给钱。梅花古丽就说你不给钱,那我就把棉花拿走。女老板就来扯梅花古丽的脖子,梅花古丽一拳打到了女老板的胸上,后来就给了钱:16块。”(2006年9月21日,阿巴提镇观察笔记)上述个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塔吉克族女性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事务,这与传统的社会观念很不相同,在传统的塔吉克族社会,女性是不外出打工的。对于这种现象,阿巴提镇的宗教人士哈里发(塔吉克族,男,44岁)认为:“一方面,塔吉克人的思想解放了,人家会挣钱;另一方面,不挣钱没办法,如果家里有钱,绝对不让女儿去拾棉花。”(2006年9月24日,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4.小结
新疆社会转型中塔吉克女性社会化程度的历程充分说明,在社会变迁中,“文化结构”的转型较之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转型,乃是更为根本、更为艰难的部分。因此,当社会转型进行到一定程度,社会诸多问题就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深层的文化问题。因为,从社会文化人类学或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领域的人类文化活动,都有人的信仰、信念、意志、情感和价值标准在其中。有鉴于此,对文化转型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社会转型中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化问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大力加以推动和促进。因为,文化转型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人自身的现代化。
四、政策建议:新疆社会转型中塔吉克女性社会化程度与发展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转型进程,是在改革开放进程的直接推动下发生的一种必然的和现实的过程。在文化转型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观念形态、审美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危机与机遇等,表面看来格格不入的东西往往并存,或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各个民族的社会化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的既定性,因此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要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切不可对本民族文化妄自菲薄,而盲目生硬地照搬外来文化。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获得女性社会化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塔吉克族女性不能从诸多的困境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谈塔吉克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