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社会可持续发展需关注人类文化
  作者:侯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16 | 点击数:2123
 

 

  10月13日,“对话”官网发表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吉莉安·豪厄尔(Gillian Howell)的文章《增进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考虑文化》(To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Need to Consider Culture),提到在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下,文化要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章提到,7月底由联合国任命的工作小组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草案中,包含了人们期待的文化标识和相关内容。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引人关注。

  “文化”在草案中被4次提及

  豪厄尔称,详细审查草案的细节,可以看到,文化在其中被提到4次。分别在教育目标方面,保护城市和人类居住地的文化传承方面,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是生产和消费领域也被提及。

  文化要素在这些方面非常特殊,并且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许多问题貌似是静态的、不张扬的,但人们却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从产业的角度考虑,文化不仅可以被识别,而且可以转化为财务目标。

  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一个社会来讲,既是一种表达力,又是一种动态助推力。尽管现在人们已意识到,文化作为“创意的车轮”在旋转,可以切实促进而推动社会往更纵深的层次去发掘、反映、评价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在分享文化遗产时,应该更加期待文化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塑造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强大。

  文化表达,包括艺术表达,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推动者和获得安康幸福的源泉。但在这个草案中,对文化表达和艺术表达的阐述略有缺失——草案并没有针对艺术和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性做出更多阐释,也没有对其如何转化成个体和社区的软性力量做出更多的阐述。

  文化表现可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工具

  创意文化表达产生新的想法、创新力和推动力,如同燃料一般,使经济和社会目的得到连通和发展,并且使社会各领域获得更多可能“被唤醒”的力量。它吸引人们到更广泛的空间进行探索,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暂时地替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在文化和艺术中感到别样安慰。

  比如在东帝汶,编织合作社支持农村妇女传承和发展古老的传统纺织工艺品技术,在构建产品的市场和发展创新中,这种文化元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启发新的商业机会。同时,女性通过这种特殊的生产经验,可以扩大其社会和经济网络,努力开展社区工作,有助于彰显自身的价值、维护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尊严。

  斯里兰卡的“蝴蝶和平花园”等公益项目,给由于残疾或贫困而被边缘化的孩子们,带来安全、平和的空间,提供了一方心灵的净土。通过各种各样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创意活动,孩子们可以探索和实践“新生活”。

  文化表达和艺术表达功能多样

  文中提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支持文化表达和艺术表达,可以假定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开发。

  首先,文化表达和艺术表达可以构建一个社区的文化资产,而不是专注于这些项目是否会亏损。构建自主机构,并保留文化连续性,可以连接起一个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次,文化表达和艺术表达可以提高个人技能,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培训和学习教育,加强人们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生成相关途径和网络,扩大人们的现实世界视域,发掘内在新潜力。再次,对于被边缘化的群体来说,文化表达是一个强大的支持平台,它可以为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发声的舞台,对汇聚人类思想具有积极作用。

  豪厄尔说,我们应该承认,文化创意的确对于社会有切实的驱动作用,而不是仅仅认为文化只是反映了人类的一种遗产或一种身份的标识。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成果,我们必须转变滞后的观点。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议程,是事件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持续地采纳和接受。

       侯丽/编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5日第65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在田东举行
下一条: ·传承民族精神 共享文化盛会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张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愿景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义、理念及实践(讲座述要)·[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 2022年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各国通过历史性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