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民歌的汉译文笔墨更是简练生动。特别是末句一“吹”、一“低”、一“见”三字,更胜一筹,对草原的描绘十分形象。在茫茫草原上,暖风微微吹动绿草,各色羊牛,成群结队,在草丛中若隐若现,好一幅自然美景,使人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这就是这首民歌的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之所在。无数评论家都在评论,说这首民歌好,好就好在阿六敦的翻译好。大家知道,诗言志。赋诗言已之志,译诗则言人之志,这就要求以作者之心为心。特别是在翻译诗歌时,译者不能不了解将要翻译的作品的作者、作者生活和写作的年代、环境等,不能不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假如译者只看字面,,照葫芦画瓢,就很难产生与原作品相似的艺术效果。诗歌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品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品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当译者翻译诗歌作品时,首先要通过原作品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品的艺术境界、把握其内在精神,并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找出最适合于原作品的核心点,然后再运用符合原作品风格的诗歌语言,把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无缺地再现出来。这就是翻译者应具备的品德、能力与技巧。早在公元五世纪的阿六敦(Altunjan)无疑是具备了这些条件。
这首“六·八·六·七”形式的古诗,在北方游牧的突厥、回纥等游牧骑马民族的放牧歌同其他民族的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14]。如从北魏、北周到隋朝,在中原汉族地区有一种被称为“北歌”的歌曲,常和西凉的音乐一起演唱。根据《乐府诗集》记载,主要有一种叫作“横吹曲”的乐曲,就是当时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即匈奴、突厥、回鹘(敕勒)、鲜卑等骑马民族骑在马背上演奏的军乐、战歌,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作“鼓角横吹曲”。游国恩教授说:“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先后传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陈释智匠著《古今乐录》因冠以‘梁'字,后人遂沿用不改。其实从乐曲到歌词都是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创作”[15](p258)。当时的突厥(Turk)、敕勒(Oyghur回鹘)、柔然(Jurjan)、鲜卑(Siyanpi)等游牧民族的民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歌词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 在这里没有巧妙的暗语或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如漠北草原上的回纥战歌《苍狼之歌》:
“啊,狼、狼! Ah,Kök Böri!Kök Böri
勇士们,你们要把自己 Ãrãnlir, Boldinlayu
当苍狼! Kök Böri!
苍狼般的勇士们, Börilayu Ãrãnlir
当骑上战马,冲向远方!…” Kãwãl atka miniyur,
Yirak yirge qapishür…
虽然北方敕勒等民族创造的“北歌”的原文早已失传,而这首《敕勒歌》当是至今还保存着原歌韵律的唯一汉文译本。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歌,粗狂奔放,便于在辽阔的草原上引吭高歌。《敕勒歌》之后,回鹘又有如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16],第四行就以这样的词开始:
“Ayhan,生了个男孩儿 ãrkek oghul toghurdi
男孩的脸是青青的, oxul oghulnung önglügi
嘴是火红的,眼睛是绿绿的, Qiraghi kök ãrdi, aghizi
头发是乌黑的,… atax kizil ãrdi, közlãri al,saqlari,
四十天后, kaxlari kara ãrdilãr ãrdi. …
他长大了, kirik kündün song bãdüklãdi,
走路了, yürüdi, oynadi. …”
玩耍了”
这是这部史诗(Dastan)的开始部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品味的话,就会发现这首长诗均有一种节奏和韵律,谱曲之后,可唱可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是首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民歌。这些都和南朝汉族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体裁方面,游牧民歌虽然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但是,在汉语古诗的影响下,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进而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翻译诗歌,就必须反映这一特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