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
——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
  作者:成臻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29 | 点击数:15084
 
土司学的理论发展取向有二:一是文化政治学,二是政治人类学。在文化学与政治学视野中,土司学就是一门具有应用研究性质的文化政治学,它采用文化分层与政治分层相对应的办法构建研究理论。这符合中国文化注重政治的传统。在我国传统中,文化是指与武力或军事征服相对应的“文治与教化”。这恰恰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与土司文化正好匹配。无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还是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土司文化政治的现代化主要就表现为文化各层面的现代化,其前提是土司的适应能力与控制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它们是彼此对应的、重叠的:第一,土司心态文化对应土司政治意识。在这里,价值认同与政治意识形态为变化最慢的核心层,人生态度与政治心理为变化最快的表面层。这些均直接受到各地土司自身的生理条件与生存环境、生计方式的影响。第二,土司行为文化对应土司政治行为。这些行为是土司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地盘观念、占有观念、等级观念、生存观念、婚姻观念、发展观念的直接反映。第三,土司制度文化对应土司政治制度。制度给土司带来了结构性权力,维持了土司社会的秩序均衡。第四,土司物态文化对应土司政治体系。它们均为土司心态、行为、制度文化的物态凝固,仍为土司文化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土司文化在政治学和文化学眼中存在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之别。土司文化在土司区中属于土司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形成巨大影响。正因为此,土司文化介于文化世界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其研究应置于政治学的研究体系中,借鉴文化学的文化分层方法进行研究。在政治学与人类学视野中,土司学是一门立足于国家与社会以及现实与历史之间,从村落扩充到乡镇以至于区域,研究乡土治理与秩序的政治人类学。这切合微型社区由近及远的研究规律。这种由近及远,可以分为空间上的由近及远以及时间上的由近及远等两种形式:首先是空间上的由近及远。研究单个土司区应以第三级行政区为起点,研究其中几个跨文化的典型村寨(14)的政治体系及内部的组织行为,之后进行多个典型村寨的比较研究,逐层上升到第二、第一级行政区乃至整个土司区、土司带的研究。(15) 同样,土司区和土司带内部的家庭、房族、宗族、家族、族系、族群、土司城、交易圈、寺庙祭祀圈、庙神信仰圈、婚姻圈、方言圈等,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进行探讨。这种建立在历时性多元性和共时性多样性的跨文化研究,是对不同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土司家族、村寨、土司城、土司区、土司带等文化分类研究的超越。如此,既能把握住土司区治理与秩序,又能明了土司文化认同的范围。其次是时间上的由近及远。土司学研究,应走进土司历史现场进行田野调查。这种实地调查尽管以考察土司行为留下的遗址、遗迹与文物等为手段,但其实质仍为“参与观察”式的社区调查,旨在与历史时期的社区文本相比对,进而形成土司志和土司学。这种方法很像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只不过考察的是土司政治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东人达]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女权现象分析
下一条: ·[宋建峰]北欧萨米族与云南傈僳族交流成因分析
   相关链接
·[郑少雄]康定土司与“藏彝走廊”·土司遗址何以成为世界遗产
·刘魁立:更应关注世遗背后人文历史价值·[王剑]《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
·[成臻铭 秦红]近五年我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