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文心]中国龙:传说之外的真相
  作者:文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20 | 点击数:3528
 

书名: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作者:施爱东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龙始于上古传说之中,随着时代变迁,它不断被政治、文化左右,以致龙形百变,在不同的时代承载不同的意义。

  现代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情感,将之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国人心里巨龙腾飞昭示着祖国繁荣富强,预示着文明古国伟大复兴。然而回望中国历史,龙是帝王御用之物,平常百姓只能望龙生畏,那么龙是何时由居庙堂之高飞落到寻常百姓家,何时由帝王象征转化为国家象征、民族象征,以至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象征呢?这背后又深藏了多少历史、文化秘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施爱东所著的《中国龙的发明》,揭示了一段即将被岁月掩埋、被国人忘怀的记忆。作者在查阅大量珍贵史料、海外珍本善本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还原了中国“龙史”,指出“中国龙”是西方视角下产生的概念,它与中国的国运息息相关,自近现代以来承受了一个民族的屈辱后又担负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寄望。书中穿插的223幅稀见图片将再次触痛国人的神经,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将西方漫画中滑稽蠢笨的怪兽,与威风凛凛的中国五爪金龙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不会因我们的刻意屏蔽而改变,历史没有删除键。

  该书有三点可贵、三点可爱、三点可疑。可贵在于作者爬梳史料资料翔实,深入探究学术疑点视角独特,质疑学术权威逻辑清晰环环紧扣;可爱在于语言生动风趣、内容通俗易懂、思想自成一体独树一帜;而可疑在于其文化批评的尖刻、文化反省的深刻,以及对先辈学者学术挑战的几分狂狷态度。其可疑之处也正是其可贵之处,在时下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基于理性的学术反证以及质疑精神。

  在作者看来,龙这种被人们想象出来的生物集合体,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并不高,它不过是天上的马,帝王驾下的臣,甚至伴随着皇权衰落,又成为任西方戏谑的对象。

  龙是天上的马。传说中“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王母娘娘驾九色斑龙,龙侍奉仙人是如此忙碌,甚至传说中还出现了畜龙专业户、驯龙专业户。这也就难怪《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弼马温的职务颇为不满了,假若当初玉皇大帝分配给他的工作是管教龙族,不知还会否出现大闹天宫的戏分,但不论驯龙还是驯马,本质上是一个工种。

  龙是帝王的奴才。在历代皇家动物园里,龙也不过是皇上的近身奴才,它立在帝王居所的门口做侍卫,垫在皇上的屁股底下做龙椅、穿在皇上身上做龙袍,总之皇帝出现在哪它就出现在哪儿,除了扛鼎、抬柱、守门、避邪一类的活儿,龙甚至还化成了皇上的尿壶、下水道。作者归结的龙在皇家动物园中沟通天地、吓唬臣民、看门护卫、装饰点缀四项功能,确是将龙的一副奴才嘴脸描摹得入木三分,但这一切罪不在龙,而在于历代统治者君本民末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

  乱世里的图腾。及至鸦片战争以后,曾居于天上的“天朝上国”被西方的箭射落凡间,曾代表东方威仪的龙形象在西方也遭遇了命运大逆转。16世纪西方传教士踏入中国,在明清帝国的余晖晚照中,龙一度以高贵、神秘的姿态风靡欧洲,充当了一回联结中西方的文化信史,拥有了一段愉悦的海外经历。此时才出现了“中国龙”的称谓,中国人也才知道自己除了是时间维度上的“大明人”、“大清人”以外,还是地理维度上的东方人、中国人,自此也才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当清廷风光不再、灾难频至的时候,这条中国龙再不能翻云覆雨,立即由象征高贵的神兽变成了一条愚蠢怪兽。西方人用戴着一条辫子的滑稽龙形借以指代满大人,中国龙成了众矢之的,周遭围满了磨刀霍霍的刽子手。

  作者认为“龙图腾”是乱世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发明、是民族危难之际的学术救亡运动,此时人们在做的是一道文化证明题,证据不足便只能向已有的故事反向求解、反向延伸,创造出崭新的“古老传说”,以期为自己的文化立根、立魂。龙形百变皆因人的需求而异,在未来我们仍将不断赋予中国龙以新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它在世界的形象地位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努力。

 

  文章来源:凤凰网-深圳特区报 2014年08月0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卫纯]“中国龙”如何“发明”?
下一条: ·[王立仁]为了那一份珍贵的记忆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
·[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