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高宏存]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
  作者:高宏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20 | 点击数:5480
 

浙江仙居特色文化资源——针刺无骨花灯

四川特色文化资源——绵竹年画

天津特色文化资源——泥人张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智力劳动的创造物,它以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内容表现出来,可以作为文化生产的原材料或文化生产所必需的条件,经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或经营活动为人类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文化角度来思考,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国际视域对此给予解释和说明,不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对当前我国推动城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

  活化文化资源

  城镇化建设中,强调文化规划和文化服务是城镇化建设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伴随着我国10多年房地产行业快速增长,房地产行业扮演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角色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城镇化中文化的功能地位和活化功能,尤其具有针对性。

  城镇化建设不是人为的“造城运动”,而是一个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元素集聚的自然过程。我国工业化率对于城镇化率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除了城乡二元乃至于城市本身的二元结构制约外,归因于房地产开发的硬件设施建设并没有与产业、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文化服务等因素密切结合发展,由此在地方上出现了很多“鬼城”“死城”和“睡城”。

  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文化内容和服务提供、文化消费的引导等都必须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中的必选项加以考虑,没有文化环境营造,没有文化活动内容,没有文化传播与形象塑造,没有文化发展创造的城镇化就不是新型城镇化,也不可能建设成宜居的城市。

  文化生态平衡的推动力

  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应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平衡,把城镇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功能转变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服务功能,把城镇由生产空间变成生活空间和文化集镇。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带来一种新的文化空间布局的塑形,生成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因此,如何传承原有文化,创造新型文化内容,维护一个新型市镇和社区的活力,是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课题。

  文化生态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既包含由于历时性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有意义的场所,也包含凝结着时间价值形成的空间关系,特别是一些有形文化建筑的空间布局。这种文化因素的时空布局具有稳态化特征,城镇化建设中很可能对既有文化生态造成毁灭性破坏,这种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复原。建设性破坏成为城市建设的致命伤,也成了文化发展的灾难。

  怎样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当地环境和地域文化传统及特色?也正因为没有文化空间布局的考量,城市宜居成了奢望,西方工业化时期城市生产性功能弱化不断变迁发展的进程,到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却得到了放大性强调,城市服务功能不足,没有成为一定区域文化服务、信息聚集传播中心的角色,城市文化创造和活力不足,制约了发展内生动力的成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9-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虞重干 张基振]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
下一条: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
·[隋丽]情感叙事与故事的内在性艺术·[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马路]集体化时代徽州山村生产队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传承老手艺 激活新动力·[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