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科学发展,增强活力
毫无疑问,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民间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生长空间;反过来,民间体育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所以,应当抓住机遇,努力完成民间体育与人人休闲需求的契合,实现双赢。
学校体育是民间体育发展的活水源头。从西方体育发展过程看,国外的许多民间体育,像英国的户外游戏运动,大都是以学校体育为中介完成了项目的发展,并成为西方体育的主体,进而成为全人类的体育文化财富[7]。这对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民间体育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学校体育是源头。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始终处于“缺位”的状态。追根求源,原因有二。其一,对民间体育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以不规范、不符合标准无法组织教学为由,将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拒之门外。这种错误的观念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所谓体能、技术这样的工具理性的教育观念是直接相关的,应当予以彻底改变。其二,现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是考试内容”的现实使民间体育游戏失去了它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的权利或必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我们期待着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尴尬局面能有所改变,从而使民间体育的休闲、健身、教育价值能得以充分的彰显,并为民间体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梯度发展,以点带面,是民间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借鉴经济学中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在不同地区选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重点发展,重点投资(包括人力和物力上),重点推广,扩大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使这些项目形成一个“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逐步影响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此所谓梯度发展,以点带面。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点发展不等于对其他活动项目的忽视或放弃,哪怕是暂时的忽视或放弃都是错误的。始终注意重点突出其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民间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是民间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保证。体育社会化是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之一,也是体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总体而言,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现在是处在起步阶段,这对其社会化发展来讲是关键期,从现在开始就以社会化发展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规范,是使民间体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的保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要积极倡导、鼓励并扶持建立各种民间体育协会组织,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网络,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显然还有很大不足,一是组织少,二是作用发挥不够。中国风筝协会主席李杰在谈到风筝协会组织和俱乐部建设的情况时认为,我国省市一级风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缓慢。全国现有省级协会13个,其中半数少有活动。目前全国有数百万的风筝爱好者,由于缺乏组织,现在还停留在自发的个人爱好阶段,还不能形成气候,更无法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活动[8]。中国风筝协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所以,我国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必须加大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民间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认真反思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群众,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顺应时代潮流,使其与其他休闲娱乐文化美美与共,形成多元一体的具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大餐。这就是对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10]。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5—127.
[2]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8—119.
[3]马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7.
[4]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3—45.
[5]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2—128.
[6](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4.
[7](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6.
[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9]李杰.在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中国风筝[M].2004,(4):7.
[10]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本文原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期,第1~5页,附图、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