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敬蓉]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
——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之比较
  作者:敬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7 | 点击数:7827
 
宗教信仰。从新、马、泰等国的宗教信仰中,不难看出汉文化的影响。在新加坡,53.9%的人信奉以妈祖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在马来西亚,占总人口34%的华人主要信仰中国民间宗教妈祖、佛教、儒教和道教;[22]在泰国,95%的人信奉的佛教,与我国云南傣族所信奉的佛教,都属上座部佛教。宗教信仰上的相同或相近,也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面。
文化背景。如果说语言、民俗上的联系,更多表现的是文化的外在联系的话,那么宗教、文化背景上的联系,则体现出深层次的影响和渗透。泰国佛教文化与中国佛教文化虽属不同流派,但都来自印度佛教文化的共同影响;而新加坡所体现的与汉文化同源的儒家文化背景,更直接地表现出它与汉文化圈主体文化的血肉联系。
正因为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伦理观,价值观与新、马、泰文化比较接近,因而了解和推广汉文化已成为各国的又一热点。新加坡连续举办了几届以“接触传统,丰富生活”为主题的“华族文化节”;马来西亚也举办了10余届“华文文化节”;泰国则在有的大学开设了中文系。这些活动,都促成了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三、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之比较
 
在了解了新、马、泰文化的特点以及汉文化在新、马、泰的传播和影响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几种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此作一些分析与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1.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马、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正是在这种农业和宗法社会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比较而言,马、泰虽稍晚进入封建社会,但这种社会形态和制度,也是他们各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温床。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政治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提高到正统地位,建立起政治、思想、文化、意识的高度统一,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国建立后,实行君主集权制,第三代国王拉马坎亨还于1238年创造了统一的泰国文字,同时积极引进和大力提倡上座部佛教,完成了文化思想上的统一,为泰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14世纪末15世纪初兴起的马六甲王国,也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统治者还改信伊斯兰教,并定之为国教,确立了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
可以说,社会政治结构的相同,文化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了相似的制度及文化,成为马、泰、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多元民族融合和多种宗教并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生活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都是多民族国家,新加坡更是一个由外来人口构成的“移民社会”。不同的民族,把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带到了同一个社会。在这些国家,除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三大宗教外,儒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妈祖、印度教、锡克教,都拥有众多的信徒。当然,在多种宗教并存中,各国又体现出以某一种(或几种)宗教及文化为主导的不同特点。在泰国,由于人们普遍崇奉佛统,确立了佛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他文化都消融在佛教文化的巨翼之下;在马来西亚,当伊斯兰文化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到儒、道、佛等异域文化的辐射和融合;新加坡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形成儒佛交融东西合璧的特色;而汉文化,则是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而形成的,突出地体现了多元性的特点。
3.文化的兼容性。
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性,几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外来异域文化的冲击。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新、马、泰同时还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近代则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兼容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林]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
下一条: ·[东人达]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女权现象分析
   相关链接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钱寅]时间`空间`命运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江苏非遗亮相台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